关注信息88 《奔向共同富裕》序言(节录)

联办财经研究院
官方微信公众号
关注我们
描述
描述
专家团
学术委员成员(按姓氏笔划为序)
万   峰
王   沅 
王东明
任克雷
邓   运
衣锡群 
赵喜子
杨凯生
陈小津
陈洪生
李新创
李君如
张克华
张燕生
张宇燕
谢渡扬
苏   宁
顾问成员(按姓氏笔划为序)
马晓力
于洪君
王秦丰
叶克冬
刘晓北
乔宗淮
张国宝
张红宇
宋晓梧
李毅中
李   勇
许宪春
张  茅
张思平
陈小工
陈清泰
陈喜庆
周坚卫
秦朝英
徐冠华
胡存智
徐庆华
周禹鹏
周和平
黄奇帆
曹保榆
梁维娜
葛东升
廖晓淇
浏览:2862 作者: 来源: 时间:2023-04-14 分类:最新视点关注信息文章

编者按:

共同富裕是一个世界性、历史性难题。中央党校韩康教授给《奔向共同富裕》一书撰写的序言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共同富裕的模式概括出以美国为代表的“滴漏模式”和“北欧福利国家模式”。韩康教授认为,“滴漏模式”效果菲薄,而“北欧福利国家模式”受到许多国家大多数社会人群的高度认同。同时韩康教授分析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认为这一模式“无法实现共同富裕”。而许多发展中国家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贫富分化加剧的局面。序言不长,内容深刻,值得一读

 

《奔向共同富裕》序言(节录)

韩康

 

共同富裕是一个世界性课题,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从资本主义发展初始起,就有很多先贤学者发现,贫富差别和贫富分化是深蕴在制度内部并可能最终摧毁这个制度的东西,开始研究如何找到社会均富共同富裕的途径。

最终,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这种研究探索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模式:一个以市场体制高度发达的美国为代表,实行所谓“滴漏模式”(Trickle-down),简单讲,就是资本与财富高度集中在少数人群手中,而后逐步向下层低收入人群散布。

另一个就是著名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模式”,或称“北欧福利国家模式”,即由国家调控,政府和市场共同承担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职能,抑制资本和社会财富大量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很显然,“滴漏模式”的效果菲薄,根据美国皮尤公司的数据,今天5%的美国人口掌握的财富大大高于20年前,贫富严重分化已成为美国常态。

“北欧福利国家模式”则是另一种情况。应当实事求是地看到,这种模式经过不断修正调整,有充分的理论解释,也有长期的实践验证,国家福利水平和社会均贫富水准都得到很高的国际评价,受到许多国家大多数社会人群的高度认同。

解决贫富差别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另一条路,就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苏联模式的突出特点,是国家把按劳分配作为唯一分配原则,不允许劳动以外的要素参与分配活动(除极少量分配活动),由中央计划机构管理分配过程。由此,苏联模式消灭了资本主义由于资本占有和资本剥削而产生的贫富差别与贫富分化,出现了一个至少在形式上比较平等的收入分配状态。

但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无法实现共同富裕,这是因为,收入分配的计划体制消灭贫富差别与贫富分化的同时,也消灭了最活跃的经济增长机制,生长了群体吃大锅饭的惰性体制,社会经济发展的缓慢迟滞相随而至。20世纪60年代初期,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还在发展问题上和美国总统公开叫板,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两国之间巨大的发展差距就无法进行比较了。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并不成功,国家也在20世纪90年代初解体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模式”只适于高度发达国家,最成功的案例又往往发生在北欧较小的国家经济体。

20世纪70年代后,全球很多落后国家由于各种机缘而发展兴起,成为新兴发展中国家,但在经济起飞后,绝大部分国家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贫富分化、阶级对立、社会割裂,进入腐败、内乱、混战和政权更迭状态,造成经济发展长期迟缓甚至停滞,无法进入发达国家行列。这种典型案例,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很多地区都不鲜见。


关注信息88 《奔向共同富裕》序言(节录)

浏览:2864 作者: 时间:2023-04-14 分类:最新视点关注信息文章
20世纪70年代后,全球很多落后国家由于各种机缘而发展兴起,成为新兴发展中国家,但在经济起飞后,绝大部分国家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贫富分化阶级对立社会割裂,进入腐败内乱混战和政权更迭状态,造成经济发展长期迟缓甚至停滞,无法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编者按:

共同富裕是一个世界性、历史性难题。中央党校韩康教授给《奔向共同富裕》一书撰写的序言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共同富裕的模式概括出以美国为代表的“滴漏模式”和“北欧福利国家模式”。韩康教授认为,“滴漏模式”效果菲薄,而“北欧福利国家模式”受到许多国家大多数社会人群的高度认同。同时韩康教授分析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认为这一模式“无法实现共同富裕”。而许多发展中国家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贫富分化加剧的局面。序言不长,内容深刻,值得一读

 

《奔向共同富裕》序言(节录)

韩康

 

共同富裕是一个世界性课题,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从资本主义发展初始起,就有很多先贤学者发现,贫富差别和贫富分化是深蕴在制度内部并可能最终摧毁这个制度的东西,开始研究如何找到社会均富共同富裕的途径。

最终,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这种研究探索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模式:一个以市场体制高度发达的美国为代表,实行所谓“滴漏模式”(Trickle-down),简单讲,就是资本与财富高度集中在少数人群手中,而后逐步向下层低收入人群散布。

另一个就是著名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模式”,或称“北欧福利国家模式”,即由国家调控,政府和市场共同承担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职能,抑制资本和社会财富大量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很显然,“滴漏模式”的效果菲薄,根据美国皮尤公司的数据,今天5%的美国人口掌握的财富大大高于20年前,贫富严重分化已成为美国常态。

“北欧福利国家模式”则是另一种情况。应当实事求是地看到,这种模式经过不断修正调整,有充分的理论解释,也有长期的实践验证,国家福利水平和社会均贫富水准都得到很高的国际评价,受到许多国家大多数社会人群的高度认同。

解决贫富差别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另一条路,就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苏联模式的突出特点,是国家把按劳分配作为唯一分配原则,不允许劳动以外的要素参与分配活动(除极少量分配活动),由中央计划机构管理分配过程。由此,苏联模式消灭了资本主义由于资本占有和资本剥削而产生的贫富差别与贫富分化,出现了一个至少在形式上比较平等的收入分配状态。

但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无法实现共同富裕,这是因为,收入分配的计划体制消灭贫富差别与贫富分化的同时,也消灭了最活跃的经济增长机制,生长了群体吃大锅饭的惰性体制,社会经济发展的缓慢迟滞相随而至。20世纪60年代初期,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还在发展问题上和美国总统公开叫板,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两国之间巨大的发展差距就无法进行比较了。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并不成功,国家也在20世纪90年代初解体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模式”只适于高度发达国家,最成功的案例又往往发生在北欧较小的国家经济体。

20世纪70年代后,全球很多落后国家由于各种机缘而发展兴起,成为新兴发展中国家,但在经济起飞后,绝大部分国家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贫富分化、阶级对立、社会割裂,进入腐败、内乱、混战和政权更迭状态,造成经济发展长期迟缓甚至停滞,无法进入发达国家行列。这种典型案例,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很多地区都不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