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我国决策层已经对国内各省提出不以GDP论英雄了,对其他国家还是以GDP论“英雄”吗?应以什么指标论英雄?GNP作为指标之一应该不会有争议。
多年来,世界上关于日本发展的判断是“失去的20年”。这是历史性的误判。
自1990年代至今,日本经济尽管在个别年份出现GDP零增长甚至负增长,但若从GNP(国民生产总值)等角度考量,日本经济增长质量非常好。
上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进入90年代,日元被迫升值,人口老龄化等,使当时日本企业把国内产能向东南亚和中国转移,在亚太地区形成以日本为领头雁的所谓“雁行产业结构”布局,日本企业在本土专注于高附加值的研发等。这表现为日本的GDP增长缓慢,但日本的GNP却有了极大的增长。而中国不仅在国内以GDP论英雄,评价其他国家经济也以GDP为主要指标,形成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误判,而且尤以对日本的误判最典型。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日本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经济处于鼎盛时期开始走向“停滞”和“低迷”的。实际上,日本经济并没有“停滞”和“低迷”,而是经历了一次成功的转型。这次转型主要表现在:
1.日本海外资产大幅度增加。日本的海外净资产高达296.1万亿日元,为世界第一;个人金融资产为1547万亿日元,居世界之首。日本已经连续24年为全球最大债权国。2012年日本的GDP总量为5.96万亿美元,中国的GDP达到8.22万亿美元。但日本人均GDP为46735.7美元,居第13位,而中国人均GDP仅为6075.9美元,位居87位,远落后于日本。另外,虽然GDP已超过日本,但衡量经济总量的另一个重要指标GNP即国民生产总值却未必已经超过日本。
目前尚未有全面准确的GNP统计,但日本海外净资产年增长神速,拥有大量优良资产,“海外日本”已悄然打造成功。日本财务省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日本海外净资产增加13%,达到366.9万亿日元(约合3.2万亿美元);日本海外资产增加19%,达到945.3万亿日元(约合8.3万亿美元),位列全球第一。日本海外公司每年汇回日本的利润约占其GDP的2%—3%;从2005年起,日本海外资产收益已经超过出口。
而中国相反,在华投资的大量外资企业,每年都要把中国GDP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汇出中国。这个数字究竟有多大,很难统计,这么一加一减之后,中国的GNP是否超过日本,还很难说。事实上,GNP也许比GDP更能真实反映一国的经济状况和国民的富裕程度。
2.日本国内的外汇储备结构优化,日本拥有可供半年消费的石油储备,以及大量的镍、铬、钨、钴、钼、钒、锰、铟、铂及稀土金属等战略物资储备,实际上是一种物化的外汇储备,而且更具战略意义。
3.日本的产业链得到了优化。第一,是空前的成本下降与效率提高;第二,是日本企业的国际化;第三,持续且高强度的技术积累。日本流通成本和公共费用都大大降低,从一个世界物价最高的国家变成了世界有数的低成本国家。
生产大量转移到海外,日本正从出口基地向全球商务的总部功能和总部经济转变。企业的研发高投入,促使日本的潜在技术实力上升。过去的20多年,日本企业部门对研发的投入占GDP、GNP的比例在发达国家中是最高的,2007年分别高达3.5%和2.7%。
在过去的20年当中,日本在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等领域涌现出十余名诺贝尔奖获得者。
4.日本的生产效率仍接近世界最高。从宏观视角可以看出,日本劳动力人均创造的价值仍处于高位。从1991年到2012年,美国的劳动力人口增长23%,而日本仅增长0.6%,如果按劳动力人均产值来看,日本的增长速度不仅超过美国,甚至超过了被认为是当代经济成功代表的德国。
5.在企业经营方面,过去的20年,日本企业的赢利状况也远好于欧美。90年代以来,除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外,日本企业的经常收益基本呈较高增长之势。由于企业效益较好,都维持着较高的雇用率。
特别是日本的汽车产业的效益首屈一指。2012年丰田汽车公司的销售额高达2831亿美元,是1989年841亿美元的三倍以上,汽车产量超过1000万辆,居世界之首;营业收益高达159亿美元,与上年同比增长271.4%。2011年日产汽车公司销售额也达到1190亿美元,为1989年的3倍,其他汽车企业也都取得很好的业绩。
与日本相比,欧美汽车企业则大为逊色。2011年福特汽车公司的销售额为1333亿美元,与1989年的924亿美元相比仅仅增长44%。而通用汽车公司的销售额为1503亿美元,与1989年的1211亿美元相比仅增长24%。在欧洲市场,标致雪铁龙、沃尔沃、雷诺、捷豹等当地企业,也被日本企业夺走了相当市场份额。
6.日本的就业率仍非常高。目前,日本的失业率为4%左右,最高年份的2002年也只有5.4%,而欧洲国家大多都在8%以上。日本的国民生活水平甚至高于欧美发达国家,自然环境和空气质量仍然是世界最好的。
在贸易方面,日本在过去20年也取得巨大成功。1989年以后,在主要发达国家中,贸易顺差持续扩大的只有日本和德国。而同期,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的贸易逆差都在扩大。不容忽视的是,这还是在日元不断升值的前提下取得的,日元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现在已升值50%。
2011年以后日本贸易虽然陷入逆差,但其原因主要是东日本大地震以后受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的影响,占全国发电总量近30%的核电站或废弃或停机,造成电力短缺,不得不大量进口化石燃料以解燃眉之急,进而造成进口异常扩大。此外,由于日本海外资产庞大,国际收支仍处于顺差状态,经常收支也一直保持顺差。
过去的20年,日本实际GDP增长率不足1%,但这不能完全排除有日本政府或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人为操纵的可能性,因为日本人均电力生产从1990年以来,比美国增长了一倍。这与实际经济增长率的低迷存在难以解释的矛盾。
对日本经济进行国际比较,绕不开中国。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对日本人的心理防线造成巨大冲击,这也成为反衬日本经济“失去的二十年”的重要依据。毋庸置疑,中国的GDP总量超过日本,这充分体现出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件。但不能以日本GDP被中国超越来反证日本经济失去了20年。
认为日本经济真的失去了20年,这种误判给我国有关部门的决策带来了很大偏差。
编者按:我国决策层已经对国内各省提出不以GDP论英雄了,对其他国家还是以GDP论“英雄”吗?应以什么指标论英雄?GNP作为指标之一应该不会有争议。
多年来,世界上关于日本发展的判断是“失去的20年”。这是历史性的误判。
自1990年代至今,日本经济尽管在个别年份出现GDP零增长甚至负增长,但若从GNP(国民生产总值)等角度考量,日本经济增长质量非常好。
上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进入90年代,日元被迫升值,人口老龄化等,使当时日本企业把国内产能向东南亚和中国转移,在亚太地区形成以日本为领头雁的所谓“雁行产业结构”布局,日本企业在本土专注于高附加值的研发等。这表现为日本的GDP增长缓慢,但日本的GNP却有了极大的增长。而中国不仅在国内以GDP论英雄,评价其他国家经济也以GDP为主要指标,形成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误判,而且尤以对日本的误判最典型。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日本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经济处于鼎盛时期开始走向“停滞”和“低迷”的。实际上,日本经济并没有“停滞”和“低迷”,而是经历了一次成功的转型。这次转型主要表现在:
1.日本海外资产大幅度增加。日本的海外净资产高达296.1万亿日元,为世界第一;个人金融资产为1547万亿日元,居世界之首。日本已经连续24年为全球最大债权国。2012年日本的GDP总量为5.96万亿美元,中国的GDP达到8.22万亿美元。但日本人均GDP为46735.7美元,居第13位,而中国人均GDP仅为6075.9美元,位居87位,远落后于日本。另外,虽然GDP已超过日本,但衡量经济总量的另一个重要指标GNP即国民生产总值却未必已经超过日本。
目前尚未有全面准确的GNP统计,但日本海外净资产年增长神速,拥有大量优良资产,“海外日本”已悄然打造成功。日本财务省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日本海外净资产增加13%,达到366.9万亿日元(约合3.2万亿美元);日本海外资产增加19%,达到945.3万亿日元(约合8.3万亿美元),位列全球第一。日本海外公司每年汇回日本的利润约占其GDP的2%—3%;从2005年起,日本海外资产收益已经超过出口。
而中国相反,在华投资的大量外资企业,每年都要把中国GDP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汇出中国。这个数字究竟有多大,很难统计,这么一加一减之后,中国的GNP是否超过日本,还很难说。事实上,GNP也许比GDP更能真实反映一国的经济状况和国民的富裕程度。
2.日本国内的外汇储备结构优化,日本拥有可供半年消费的石油储备,以及大量的镍、铬、钨、钴、钼、钒、锰、铟、铂及稀土金属等战略物资储备,实际上是一种物化的外汇储备,而且更具战略意义。
3.日本的产业链得到了优化。第一,是空前的成本下降与效率提高;第二,是日本企业的国际化;第三,持续且高强度的技术积累。日本流通成本和公共费用都大大降低,从一个世界物价最高的国家变成了世界有数的低成本国家。
生产大量转移到海外,日本正从出口基地向全球商务的总部功能和总部经济转变。企业的研发高投入,促使日本的潜在技术实力上升。过去的20多年,日本企业部门对研发的投入占GDP、GNP的比例在发达国家中是最高的,2007年分别高达3.5%和2.7%。
在过去的20年当中,日本在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等领域涌现出十余名诺贝尔奖获得者。
4.日本的生产效率仍接近世界最高。从宏观视角可以看出,日本劳动力人均创造的价值仍处于高位。从1991年到2012年,美国的劳动力人口增长23%,而日本仅增长0.6%,如果按劳动力人均产值来看,日本的增长速度不仅超过美国,甚至超过了被认为是当代经济成功代表的德国。
5.在企业经营方面,过去的20年,日本企业的赢利状况也远好于欧美。90年代以来,除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外,日本企业的经常收益基本呈较高增长之势。由于企业效益较好,都维持着较高的雇用率。
特别是日本的汽车产业的效益首屈一指。2012年丰田汽车公司的销售额高达2831亿美元,是1989年841亿美元的三倍以上,汽车产量超过1000万辆,居世界之首;营业收益高达159亿美元,与上年同比增长271.4%。2011年日产汽车公司销售额也达到1190亿美元,为1989年的3倍,其他汽车企业也都取得很好的业绩。
与日本相比,欧美汽车企业则大为逊色。2011年福特汽车公司的销售额为1333亿美元,与1989年的924亿美元相比仅仅增长44%。而通用汽车公司的销售额为1503亿美元,与1989年的1211亿美元相比仅增长24%。在欧洲市场,标致雪铁龙、沃尔沃、雷诺、捷豹等当地企业,也被日本企业夺走了相当市场份额。
6.日本的就业率仍非常高。目前,日本的失业率为4%左右,最高年份的2002年也只有5.4%,而欧洲国家大多都在8%以上。日本的国民生活水平甚至高于欧美发达国家,自然环境和空气质量仍然是世界最好的。
在贸易方面,日本在过去20年也取得巨大成功。1989年以后,在主要发达国家中,贸易顺差持续扩大的只有日本和德国。而同期,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的贸易逆差都在扩大。不容忽视的是,这还是在日元不断升值的前提下取得的,日元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现在已升值50%。
2011年以后日本贸易虽然陷入逆差,但其原因主要是东日本大地震以后受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的影响,占全国发电总量近30%的核电站或废弃或停机,造成电力短缺,不得不大量进口化石燃料以解燃眉之急,进而造成进口异常扩大。此外,由于日本海外资产庞大,国际收支仍处于顺差状态,经常收支也一直保持顺差。
过去的20年,日本实际GDP增长率不足1%,但这不能完全排除有日本政府或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人为操纵的可能性,因为日本人均电力生产从1990年以来,比美国增长了一倍。这与实际经济增长率的低迷存在难以解释的矛盾。
对日本经济进行国际比较,绕不开中国。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对日本人的心理防线造成巨大冲击,这也成为反衬日本经济“失去的二十年”的重要依据。毋庸置疑,中国的GDP总量超过日本,这充分体现出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件。但不能以日本GDP被中国超越来反证日本经济失去了20年。
认为日本经济真的失去了20年,这种误判给我国有关部门的决策带来了很大偏差。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联办财经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68061号-1 联办财经院SEEC Research Instit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