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美对华新战略

联办财经研究院
官方微信公众号
关注我们
描述
描述
专家团
学术委员成员(按姓氏笔划为序)
万   峰
王   沅 
王东明
任克雷
邓   运
衣锡群 
赵喜子
杨凯生
陈小津
陈洪生
李新创
李君如
张克华
张燕生
张宇燕
谢渡扬
苏   宁
顾问成员(按姓氏笔划为序)
马晓力
于洪君
王秦丰
叶克冬
刘晓北
乔宗淮
张国宝
张红宇
宋晓梧
李毅中
李   勇
许宪春
张  茅
张思平
陈小工
陈清泰
陈喜庆
周坚卫
秦朝英
徐冠华
胡存智
徐庆华
周禹鹏
周和平
黄奇帆
曹保榆
梁维娜
葛东升
廖晓淇
浏览:6331 作者: 来源: 时间:2022-02-16 分类:研究成果研究报告文章

    近期我们组织了多次顾问联席会议,就美对华新战略及相关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会。会上,大家围绕美对华战略的演进过程、美国对华遏制战略的目标、动机、手段及未来美国对华遏制战略的发展、中美关系未来走向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充分交流了意见,达成了初步共识。现简要报告如下:

一、美国对华战略的演进过程

美国对中国的战略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建国初期美国对我国实施的遏制战略。当时正值冷战时期,美国的遏制战略不仅是针对某个单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是针对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包括对中国。在这个遏制战略的框架下,美国跟中国没有任何经济来往,只有军事包围、核弹威胁,以及支持蒋介石反攻大陆。

冷战后期,尼克松出于美苏对抗的需要,同时为了尽快从越南脱身,改变了一些策略,使得中美关系有所改善,具体的表现是联华治苏。但是总体上,美国对华仍然没有脱离遏制战略的框架,当时中美之间仍然没有太多的经济联系,因为台湾等问题也没有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国仍然在制裁名单上。可以说军事外交是遏制战略的一个特殊形态。总而言之,在整个冷战时期,美国的对华战略就是遏制战略。

冷战(1946-1991)结束后,小布什和克林顿政府经过较长时间的辩论过程后,决定对中国实行接触战略,既同我保持接触,又对我实施打压,这个战略一直持续到特朗普上台。在这期间发生了很多重要的事件,包括(1979--1989)中美“蜜月期”、美轰炸我驻南使馆,也包括我国加入WTO等。

特朗普上台以后,2017年底就发表了国家战略安全报告,将俄罗斯和中国定位为主要的竞争对手,认为中国、俄罗斯要改变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将同中国、俄罗斯等大国的竞争置于恐怖主义的威胁之上,前期特朗普对华的战略,从纯学术意义上来讲虽不能说就是遏制战略,但他遏制的成分是很明显的,也是很重的。主要表现,一个是贸易战,一个是科技制约,甚至不排除今后在金融上的制裁。他们感觉现在是解决中国问题的最后机会了,趁着美元还有优势,要同中国进行博弈。

二、美国对华遏制战略的目标

近期通过与美国专家学者接触了解到,美方对十九大报告做了非常深入的研究。他们认为,2035年中国要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也就是跟欧日同等水平; 2050年中国要进入发达国家前列,就是跟美国同等水平。我们认为,中国要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美国可以接受,但中国要进入发达国家前列,就是跟美国同等水平,即要达到跟美国并驾齐驱,从“美国第一”这个霸权地位来看,美国是绝对不能接受的。美国是绝对不会让中国顺利发展,它一定要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阻止中国实现这个目标。此外,我们说2035年中国要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也就是跟欧日同等水平,如果人均要达到3、4万美元的水平,我们14亿人口的人均4万美元,其总量就是56万亿美元,而美国只有20万亿美元,虽然美国到2035年的时候也翻一番,但是我们的总量已超过美国。所以美国不能容忍我们达到像欧日水平,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那么美国现在将中国看成对手,要遏制中国,虽然现在不是敌人,但也不是伙伴了;美国要遏制中国到什么程度才认为实现了它的目的?这个需要我们进行很好地研判。

三、美国对华遏制战略的动机

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就美国对华遏制战备的动机进行过探讨,大致有两种观点:一是发展道路之争,即政治制度之争;二是国家利益之争,即通俗讲的老大和老二之争。我当务之急是准确判断美国动机以精准制定应对策略,这既需要从中美关系的逻辑进行考量,也需要更广更深的历史视野。

上世纪40年代,面对实力强大、意识形态相异的苏联,美国发动“冷战”,“倾其所有,拿出所有的黄金,全部物质力量”,对苏联进行全方位打压和遏制,成为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外因。上世纪80年代,社会制度由美国设计、对美国亦步亦趋的日本迅速崛起,成为美国的“心病”,美国通过不断制造贸易摩擦,颁布“自愿出口限制”项目,签订“广场协议”,迫使日元升值,最终让日本陷入“失落的二十年”。 设置对手一直是美国为确保自身强势的战略惯性——自1894年美国GDP世界第一以来,在美国的“战略词典”里,哪个国家的实力全球第二,哪个国家威胁到美国地位,哪个国家就是美国最重要的对手,美国就一定要遏制并打压这个国家。不管是当年的苏联、日本,还是现在的中国,概莫能外。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达到美国的60%,是日本、德国、英国的GDP之和,还是世界第一大贸易国、世界最大外汇储备国。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发展成果进入井喷期,拥有世界四分之一的工业能力,创新科技水平正快速追赶美国,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关系更加密切,我们必须清楚,自鸦片战争以后,经过100多年努力,中国重新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这是我们观察中美贸易摩擦必须清楚的基础性事实。无论中国怎么做,在美国看来,中国的发展已经“危及到了美国第一”。对于这样的“对手”,美国必然会采取两种手段,一是以对手来激励自己,争取民众对“美国再次强大”的政治支持;二是在各个层面遏制打压对手。

四、美国对华遏制战略的走向

中美贸易战表面是两国经济贸易领域的对抗,背后却是国家利益、道路、文明的较量。

一是国家利益之争。这一点在上一节已经提到,日本跟美国是同样的道路、同样的社会制度,但是美国却仍然没有放过日本。1987年日本的人均GDP超过美国, 1991年日本的GDP超过美国的60%,美国随即对日本采取各种措施进行打压。2016年中国的GDP超过美国的60%且继续上涨,美国挑起中美贸易争端对我进行打压。尽管中共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中国依然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也一再重申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但以美国一以贯之的逻辑,已经成为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理所当然地成了美国全球霸权地位的最大挑战者。更何况,“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与潜力均远大于历史上的苏联与日本”,成了美国的一个“前所未有的对手”。正是这种将霸权主义作为国际关系基础的观念,导致了白宫对21世纪世界秩序的错误判断、对中国和平发展的错误判断。2000年,小布什在竞选时就明确提出“中国不是美国的战略伙伴,而是美国的竞争对手”,并在其任期内对华实行“遏制性接触战略”。2009年,美国时任总统奥巴马更是宣布“重返亚洲”和实施“亚洲再平衡”计划,目标对准的正是快速发展的中国。奥巴马不止一次强调,“我无法接受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去年12月,特朗普公布的第一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已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称中国是挑战美国实力、影响力和利益,意图侵蚀美国安全和繁荣的“修正主义国家”。我们必须认清,在国家利益面前,不管美国谁来当总统都不会对中国手软,美国绝对不会眼看着中国成长起来成为第一大国。通过谈判或许可以改变美国打压的方式方法,但绝不会改变打压我国的力度和目标。只要我们的发展势头不减,美国的对华遏制战略就不会发生改变。最关键的是在国家利益面前,特别是美国的政治精英绝对不会眼看着中国强大,它会采取一切手段,中美贸易战背后就是国家利益之战。

二是发展道路之争。中国和美国实行不同的社会制度,美国是典型的资本主义,中国走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之路。政治制度较量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也是发展成果的较量。一旦中国强大了,也就表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有优势,而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优势就会下降,很多国家就可能要效仿中国,它就没有市场了,而且美国一直强调我们不是市场经济,实际上很大程度也是针对我们的社会制度来的,包括国有企业和各种制度。美国认为这是跟美国不一致的。

三是文化文明之争。中国过去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那时候中国也不强大,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很弱,我们向人家学习,中华文明并没有对美国的文明带来很大冲突,但是中国经济强大了,中国的民族自信心上来了,中华文明走出去了,美国就感受到了中华文明对西方文明的冲击。

所以说,中美贸易战背后的本质就是国家利益之战、不同制度之战、不同文明之战,可能是相互交织的,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在国家利益上。

五、美国对华遏制战略的手段

美国的手段就是想方设法遏制中国,至少要逼我们形成一个像日本那样的定位,就是不能挑战它们最核心的利益。最核心的利益是什么?高科技、军事、货币,这些对美国来说都是它最核心的利益所在,这些东西你是绝不能挑战美国的,你要挑战,它就非跟你干到底,它会一招不行来两招,两招不行来三招,反正不能让你在这几个核心领域来与美国竞争。如果中国也掌握了最核心的技术,军事装备也能够提升到跟美国有一拼,美国是绝不能允许的。

六、未来美国对华遏制战略的阶段

现在大家形成的共识就是持久战,未来可能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就是2020年,2020年这个阶段是中美双方互相试探对方的底牌。美方有备而来,美方主要还是试探,通过打贸易战看看中国会有什么反应。

    第二个阶段就是2025年,2025年之前美国将会在科技、金融、能源、农业和规则五个方面和中国脱钩,中国则会想方设法防止脱钩,因此,2021年到2025年这五年将是中美最困难、最严峻也是风险最大的阶段。

第三个阶段就是2026年到2035年这个阶段,到2026年以后的时间,双方的底牌都是非常清楚的,双方的较量也是非常清楚的,这个过程可以用一个“熬”字进行概括。从这个角度讲,中国和美国可能在比较长的时间内,最起码在2035年之前都是非理性的较量,没什么道理可讲。总之,中美两个大国较量,中国人可能会先输后赢,美国人是有备而来。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总是下先手棋,我们总是下后手棋,美国做了相当深入全面的准备,而我们总是做一些回应的工作。中国坚持到最后能够赢的一个前提就是能不能像当年加入WTO那样,能够把整个国家从下到上动员起来,来完成我们制度的现代化、科技的现代化、金融的现代化,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下一步无论是科技还是金融,中美的较量对中国来讲就像当年加入WTO一样,没有什么幻想,就是一步一步的熬、一步一步的扛,然后一步一步的改善自己。中美之间的三个难点,也就是经贸问题、结构问题、修法问题,这三个问题让中国做到基本是不可能的。我们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够把这三个方面按照协议、承诺的那样做到。我们认为,一定要深刻地认识到中美贸易战的严峻性,这一点如果认识不到将来会吃亏的,必须要深刻认识美国扼制中国发展的战略决心和意志。特朗普是一个商人,他可能还没有过多的从政治角度来考虑问题,比如他现在是有点乱出击,对欧盟以及其他国家也打贸易战,但是如果真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可能就不会这么打,他会形成统一战线、会联合一切可联合的力量来对付中国,那时候就更残酷了。我们应该尽可能避免贸易战转向其他方面,特别是军事、政治方面转变,但是我们必须做好向其他方面转变的准备,要做好最坏的打算,向最好的方向努力。不做最坏的打算,可能最坏的情况来了以后你招架不了、应对不了,也许就会败下阵来,所以各方面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七、中美关系未来要走向何方?

关于对中美关系未来的走向,我们认为:

    第一,中美贸易摩擦的对抗性将进一步上升。因为当前特朗普政府紧盯结构性改革等涉我核心利益的问题,而不只是贸易逆差的问题。特朗普采取极限施压的手段规制我们的发展方向,我们被迫采取反制措施,双方难免形成负向循环的效应。总的来看,中美经济贸易结构性恶化的风险还是在上升的。另外,美方现在态度经常反复,这也跟特朗普的性格有关。以压促谈,是特朗普的惯用伎俩,因为他是商人,他的立场随时可能反转,争端隔日战突然就升级了,所以边打边谈,将成为中美经贸关系的一个新常态。

第二,中美经贸争端要趋于长期化、复杂化。美国整个对华战略向消极面发展,这是中美贸易争端加剧的一个根本原因。去年美国众议院在审查2019年《美国国防授权法》的时候,要求特朗普政府要制定一个“政府对华战略”,现在这个战略已基本形成,大致分两步走:第一步,是要求对中国进行全面评估。评估得很全,对政治、经济、外交等全面评估。第二步,是要制定全面的应对措施。这标志着美国对华战略,从原来最早的遏制、合作、竞争+遏制调整为全面竞争。

    第三,中美发展模式和理念竞争会更加突出。现在美国将我们视为扰乱全球秩序的力量,认为我们对高标准且基于规则的全球经济体系构成了挑战。另外,美国认为中国正以自身理念为中心建立新秩序,中美长期战略竞争将不可避免。在这点上美国的政治精英们是比较一致的,他们已经认为中美的长期战略竞争不可避免。

    所以总体上看,中美关系已经进入了竞争大于合作的阶段,全面竞争已经成为美国对华战略的基本出发点。随着这种竞争的长期化、复杂化,有关发展模式和治理理念的竞争,也会逐渐更加凸现出来。

八、中美贸易战对我之影响

究竟中美贸易战对中国经济产生多大影响?

国家商务部测算的结果是:即使我们全部对美国出口的产品被加征25%关税,对我们GDP影响0.72%,影响就业人数大约在609万人。

在此之前,也有不少机构和部门对此进行过测算,得出对我GDP影响的比率有的是0.5%,有的是1.3%,有的还要稍高一些。

我们认为,静态地核算加征关税数额进而推算对我GDP的影响比率只能简单地测算贸易战对我输美贸易的短时间直接影响,并没有考虑到我反制加税可能造成我方商品出口受阻所带来的影响,更没有真实反映贸易战所带来的间接影响以及由之产生的连带效应。

中美贸易战实际上有三条线,第一条线是加征关税,第条线是技术禁运,第三条线是金融制裁。

首先,加征关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美对我输美商品加征25%的关税,其影响不是简单的数字问题,它会对我们的产业结构,对我们的社会安定、就业都会产生重要的,甚至是致命的影响。加征中国输美商品关税,势必削弱中国产地商品的出口竞争力,这将导致产业资本向低关税区域转移, 还会影响我们吸引外资,进而影响我们的经济发展、人员就业以及社会稳定。

其次,技术禁运对我之影响比加征关税更严重。2017年8月,美国对中国启动了“301调查”,题目是 “对中国关于技术转移、知识产权和科技创新的相关法律政策和实践的调查”,这实际上跟关税没关系,调查的都是技术、产权和创新。

2018年3月贸易战正式开打后又发生了一些事情,对我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几个:第一件,2018年8月1日,美国商务部宣布以国家安全和外交利益为由将44家中国企业列入出口管制清单,这44家大多数是我们的军工企业,包括中电科、中航工业、航天科工等全在里边。第二件,同年的8月13日美国参众两院通过的《国防授权法》,将华为、中兴正式的排除在美国政府采购市场之外。第三件,同年11月19日,美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出台了一份新的技术出口管制方案,准备管制14项所谓涉及国家安全和前沿科技的出口清单。第四件,2019年5月15日的第11轮磋商之后,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宣布美国进入紧急状态,禁止美国的通信企业与一切威胁到美国国家安全的公司进行交易。同一天,美国商务部和工业安全局将华为及其附属的公司列入受管制名单。

这些事情对我们的影响到底有多大?目前没人能说清楚,但肯定的是,它们将不仅影响我们的经济和就业,还会影响我们的正在开展的一系列建设项目尤其是军工项目。目前,我们的很多核心技术、关键的元器件、高端设备都还不足以支撑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需要,有相当一部分的军用技术是通过民用路线引进的,一旦美国为这些军民两用技术设置关卡,我许多正在进行或者将要进行的重要的军事技术研发项目将会陷入无先进元器件可用、无可靠动力可用的尴尬境地,我强军兴装之路也必然受到极大的影响。另外,金融制裁对我的影响也不容小觑。金融制裁作为美国所谓长臂管辖的重要手段,会切断中国国际贸易结算的通道,全面冻结中国在海外的金融资产,还会恐吓其他国家不敢跟我们打交道。这样就会将我们置于非常孤立的境地,我们想买其他国家先进的技术和装备,人家不敢卖给我们,我们想把自己的装备和产品卖出去,也没人敢买我们的,时间一长,我们将被隔绝在全球化经济的大门之外。


准确把握美对华新战略

浏览:6333 作者: 时间:2022-02-16 分类:研究成果研究报告文章
特朗普上台以后,2017年底就发表了国家战略安全报告,将俄罗斯和中国定位为主要的竞争对手,认为中国俄罗斯要改变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将同中国俄罗斯等大国的竞争置于恐怖主义的威胁之上,前期特朗普对华的战略,从纯学术意义上来讲虽不能说就是遏制战略,但他遏制的成分是很明显的,也是很重的

    近期我们组织了多次顾问联席会议,就美对华新战略及相关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会。会上,大家围绕美对华战略的演进过程、美国对华遏制战略的目标、动机、手段及未来美国对华遏制战略的发展、中美关系未来走向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充分交流了意见,达成了初步共识。现简要报告如下:

一、美国对华战略的演进过程

美国对中国的战略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建国初期美国对我国实施的遏制战略。当时正值冷战时期,美国的遏制战略不仅是针对某个单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是针对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包括对中国。在这个遏制战略的框架下,美国跟中国没有任何经济来往,只有军事包围、核弹威胁,以及支持蒋介石反攻大陆。

冷战后期,尼克松出于美苏对抗的需要,同时为了尽快从越南脱身,改变了一些策略,使得中美关系有所改善,具体的表现是联华治苏。但是总体上,美国对华仍然没有脱离遏制战略的框架,当时中美之间仍然没有太多的经济联系,因为台湾等问题也没有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国仍然在制裁名单上。可以说军事外交是遏制战略的一个特殊形态。总而言之,在整个冷战时期,美国的对华战略就是遏制战略。

冷战(1946-1991)结束后,小布什和克林顿政府经过较长时间的辩论过程后,决定对中国实行接触战略,既同我保持接触,又对我实施打压,这个战略一直持续到特朗普上台。在这期间发生了很多重要的事件,包括(1979--1989)中美“蜜月期”、美轰炸我驻南使馆,也包括我国加入WTO等。

特朗普上台以后,2017年底就发表了国家战略安全报告,将俄罗斯和中国定位为主要的竞争对手,认为中国、俄罗斯要改变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将同中国、俄罗斯等大国的竞争置于恐怖主义的威胁之上,前期特朗普对华的战略,从纯学术意义上来讲虽不能说就是遏制战略,但他遏制的成分是很明显的,也是很重的。主要表现,一个是贸易战,一个是科技制约,甚至不排除今后在金融上的制裁。他们感觉现在是解决中国问题的最后机会了,趁着美元还有优势,要同中国进行博弈。

二、美国对华遏制战略的目标

近期通过与美国专家学者接触了解到,美方对十九大报告做了非常深入的研究。他们认为,2035年中国要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也就是跟欧日同等水平; 2050年中国要进入发达国家前列,就是跟美国同等水平。我们认为,中国要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美国可以接受,但中国要进入发达国家前列,就是跟美国同等水平,即要达到跟美国并驾齐驱,从“美国第一”这个霸权地位来看,美国是绝对不能接受的。美国是绝对不会让中国顺利发展,它一定要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阻止中国实现这个目标。此外,我们说2035年中国要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也就是跟欧日同等水平,如果人均要达到3、4万美元的水平,我们14亿人口的人均4万美元,其总量就是56万亿美元,而美国只有20万亿美元,虽然美国到2035年的时候也翻一番,但是我们的总量已超过美国。所以美国不能容忍我们达到像欧日水平,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那么美国现在将中国看成对手,要遏制中国,虽然现在不是敌人,但也不是伙伴了;美国要遏制中国到什么程度才认为实现了它的目的?这个需要我们进行很好地研判。

三、美国对华遏制战略的动机

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就美国对华遏制战备的动机进行过探讨,大致有两种观点:一是发展道路之争,即政治制度之争;二是国家利益之争,即通俗讲的老大和老二之争。我当务之急是准确判断美国动机以精准制定应对策略,这既需要从中美关系的逻辑进行考量,也需要更广更深的历史视野。

上世纪40年代,面对实力强大、意识形态相异的苏联,美国发动“冷战”,“倾其所有,拿出所有的黄金,全部物质力量”,对苏联进行全方位打压和遏制,成为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外因。上世纪80年代,社会制度由美国设计、对美国亦步亦趋的日本迅速崛起,成为美国的“心病”,美国通过不断制造贸易摩擦,颁布“自愿出口限制”项目,签订“广场协议”,迫使日元升值,最终让日本陷入“失落的二十年”。 设置对手一直是美国为确保自身强势的战略惯性——自1894年美国GDP世界第一以来,在美国的“战略词典”里,哪个国家的实力全球第二,哪个国家威胁到美国地位,哪个国家就是美国最重要的对手,美国就一定要遏制并打压这个国家。不管是当年的苏联、日本,还是现在的中国,概莫能外。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达到美国的60%,是日本、德国、英国的GDP之和,还是世界第一大贸易国、世界最大外汇储备国。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发展成果进入井喷期,拥有世界四分之一的工业能力,创新科技水平正快速追赶美国,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关系更加密切,我们必须清楚,自鸦片战争以后,经过100多年努力,中国重新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这是我们观察中美贸易摩擦必须清楚的基础性事实。无论中国怎么做,在美国看来,中国的发展已经“危及到了美国第一”。对于这样的“对手”,美国必然会采取两种手段,一是以对手来激励自己,争取民众对“美国再次强大”的政治支持;二是在各个层面遏制打压对手。

四、美国对华遏制战略的走向

中美贸易战表面是两国经济贸易领域的对抗,背后却是国家利益、道路、文明的较量。

一是国家利益之争。这一点在上一节已经提到,日本跟美国是同样的道路、同样的社会制度,但是美国却仍然没有放过日本。1987年日本的人均GDP超过美国, 1991年日本的GDP超过美国的60%,美国随即对日本采取各种措施进行打压。2016年中国的GDP超过美国的60%且继续上涨,美国挑起中美贸易争端对我进行打压。尽管中共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中国依然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也一再重申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但以美国一以贯之的逻辑,已经成为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理所当然地成了美国全球霸权地位的最大挑战者。更何况,“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与潜力均远大于历史上的苏联与日本”,成了美国的一个“前所未有的对手”。正是这种将霸权主义作为国际关系基础的观念,导致了白宫对21世纪世界秩序的错误判断、对中国和平发展的错误判断。2000年,小布什在竞选时就明确提出“中国不是美国的战略伙伴,而是美国的竞争对手”,并在其任期内对华实行“遏制性接触战略”。2009年,美国时任总统奥巴马更是宣布“重返亚洲”和实施“亚洲再平衡”计划,目标对准的正是快速发展的中国。奥巴马不止一次强调,“我无法接受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去年12月,特朗普公布的第一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已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称中国是挑战美国实力、影响力和利益,意图侵蚀美国安全和繁荣的“修正主义国家”。我们必须认清,在国家利益面前,不管美国谁来当总统都不会对中国手软,美国绝对不会眼看着中国成长起来成为第一大国。通过谈判或许可以改变美国打压的方式方法,但绝不会改变打压我国的力度和目标。只要我们的发展势头不减,美国的对华遏制战略就不会发生改变。最关键的是在国家利益面前,特别是美国的政治精英绝对不会眼看着中国强大,它会采取一切手段,中美贸易战背后就是国家利益之战。

二是发展道路之争。中国和美国实行不同的社会制度,美国是典型的资本主义,中国走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之路。政治制度较量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也是发展成果的较量。一旦中国强大了,也就表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有优势,而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优势就会下降,很多国家就可能要效仿中国,它就没有市场了,而且美国一直强调我们不是市场经济,实际上很大程度也是针对我们的社会制度来的,包括国有企业和各种制度。美国认为这是跟美国不一致的。

三是文化文明之争。中国过去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那时候中国也不强大,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很弱,我们向人家学习,中华文明并没有对美国的文明带来很大冲突,但是中国经济强大了,中国的民族自信心上来了,中华文明走出去了,美国就感受到了中华文明对西方文明的冲击。

所以说,中美贸易战背后的本质就是国家利益之战、不同制度之战、不同文明之战,可能是相互交织的,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在国家利益上。

五、美国对华遏制战略的手段

美国的手段就是想方设法遏制中国,至少要逼我们形成一个像日本那样的定位,就是不能挑战它们最核心的利益。最核心的利益是什么?高科技、军事、货币,这些对美国来说都是它最核心的利益所在,这些东西你是绝不能挑战美国的,你要挑战,它就非跟你干到底,它会一招不行来两招,两招不行来三招,反正不能让你在这几个核心领域来与美国竞争。如果中国也掌握了最核心的技术,军事装备也能够提升到跟美国有一拼,美国是绝不能允许的。

六、未来美国对华遏制战略的阶段

现在大家形成的共识就是持久战,未来可能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就是2020年,2020年这个阶段是中美双方互相试探对方的底牌。美方有备而来,美方主要还是试探,通过打贸易战看看中国会有什么反应。

    第二个阶段就是2025年,2025年之前美国将会在科技、金融、能源、农业和规则五个方面和中国脱钩,中国则会想方设法防止脱钩,因此,2021年到2025年这五年将是中美最困难、最严峻也是风险最大的阶段。

第三个阶段就是2026年到2035年这个阶段,到2026年以后的时间,双方的底牌都是非常清楚的,双方的较量也是非常清楚的,这个过程可以用一个“熬”字进行概括。从这个角度讲,中国和美国可能在比较长的时间内,最起码在2035年之前都是非理性的较量,没什么道理可讲。总之,中美两个大国较量,中国人可能会先输后赢,美国人是有备而来。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总是下先手棋,我们总是下后手棋,美国做了相当深入全面的准备,而我们总是做一些回应的工作。中国坚持到最后能够赢的一个前提就是能不能像当年加入WTO那样,能够把整个国家从下到上动员起来,来完成我们制度的现代化、科技的现代化、金融的现代化,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下一步无论是科技还是金融,中美的较量对中国来讲就像当年加入WTO一样,没有什么幻想,就是一步一步的熬、一步一步的扛,然后一步一步的改善自己。中美之间的三个难点,也就是经贸问题、结构问题、修法问题,这三个问题让中国做到基本是不可能的。我们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够把这三个方面按照协议、承诺的那样做到。我们认为,一定要深刻地认识到中美贸易战的严峻性,这一点如果认识不到将来会吃亏的,必须要深刻认识美国扼制中国发展的战略决心和意志。特朗普是一个商人,他可能还没有过多的从政治角度来考虑问题,比如他现在是有点乱出击,对欧盟以及其他国家也打贸易战,但是如果真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可能就不会这么打,他会形成统一战线、会联合一切可联合的力量来对付中国,那时候就更残酷了。我们应该尽可能避免贸易战转向其他方面,特别是军事、政治方面转变,但是我们必须做好向其他方面转变的准备,要做好最坏的打算,向最好的方向努力。不做最坏的打算,可能最坏的情况来了以后你招架不了、应对不了,也许就会败下阵来,所以各方面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七、中美关系未来要走向何方?

关于对中美关系未来的走向,我们认为:

    第一,中美贸易摩擦的对抗性将进一步上升。因为当前特朗普政府紧盯结构性改革等涉我核心利益的问题,而不只是贸易逆差的问题。特朗普采取极限施压的手段规制我们的发展方向,我们被迫采取反制措施,双方难免形成负向循环的效应。总的来看,中美经济贸易结构性恶化的风险还是在上升的。另外,美方现在态度经常反复,这也跟特朗普的性格有关。以压促谈,是特朗普的惯用伎俩,因为他是商人,他的立场随时可能反转,争端隔日战突然就升级了,所以边打边谈,将成为中美经贸关系的一个新常态。

第二,中美经贸争端要趋于长期化、复杂化。美国整个对华战略向消极面发展,这是中美贸易争端加剧的一个根本原因。去年美国众议院在审查2019年《美国国防授权法》的时候,要求特朗普政府要制定一个“政府对华战略”,现在这个战略已基本形成,大致分两步走:第一步,是要求对中国进行全面评估。评估得很全,对政治、经济、外交等全面评估。第二步,是要制定全面的应对措施。这标志着美国对华战略,从原来最早的遏制、合作、竞争+遏制调整为全面竞争。

    第三,中美发展模式和理念竞争会更加突出。现在美国将我们视为扰乱全球秩序的力量,认为我们对高标准且基于规则的全球经济体系构成了挑战。另外,美国认为中国正以自身理念为中心建立新秩序,中美长期战略竞争将不可避免。在这点上美国的政治精英们是比较一致的,他们已经认为中美的长期战略竞争不可避免。

    所以总体上看,中美关系已经进入了竞争大于合作的阶段,全面竞争已经成为美国对华战略的基本出发点。随着这种竞争的长期化、复杂化,有关发展模式和治理理念的竞争,也会逐渐更加凸现出来。

八、中美贸易战对我之影响

究竟中美贸易战对中国经济产生多大影响?

国家商务部测算的结果是:即使我们全部对美国出口的产品被加征25%关税,对我们GDP影响0.72%,影响就业人数大约在609万人。

在此之前,也有不少机构和部门对此进行过测算,得出对我GDP影响的比率有的是0.5%,有的是1.3%,有的还要稍高一些。

我们认为,静态地核算加征关税数额进而推算对我GDP的影响比率只能简单地测算贸易战对我输美贸易的短时间直接影响,并没有考虑到我反制加税可能造成我方商品出口受阻所带来的影响,更没有真实反映贸易战所带来的间接影响以及由之产生的连带效应。

中美贸易战实际上有三条线,第一条线是加征关税,第条线是技术禁运,第三条线是金融制裁。

首先,加征关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美对我输美商品加征25%的关税,其影响不是简单的数字问题,它会对我们的产业结构,对我们的社会安定、就业都会产生重要的,甚至是致命的影响。加征中国输美商品关税,势必削弱中国产地商品的出口竞争力,这将导致产业资本向低关税区域转移, 还会影响我们吸引外资,进而影响我们的经济发展、人员就业以及社会稳定。

其次,技术禁运对我之影响比加征关税更严重。2017年8月,美国对中国启动了“301调查”,题目是 “对中国关于技术转移、知识产权和科技创新的相关法律政策和实践的调查”,这实际上跟关税没关系,调查的都是技术、产权和创新。

2018年3月贸易战正式开打后又发生了一些事情,对我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几个:第一件,2018年8月1日,美国商务部宣布以国家安全和外交利益为由将44家中国企业列入出口管制清单,这44家大多数是我们的军工企业,包括中电科、中航工业、航天科工等全在里边。第二件,同年的8月13日美国参众两院通过的《国防授权法》,将华为、中兴正式的排除在美国政府采购市场之外。第三件,同年11月19日,美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出台了一份新的技术出口管制方案,准备管制14项所谓涉及国家安全和前沿科技的出口清单。第四件,2019年5月15日的第11轮磋商之后,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宣布美国进入紧急状态,禁止美国的通信企业与一切威胁到美国国家安全的公司进行交易。同一天,美国商务部和工业安全局将华为及其附属的公司列入受管制名单。

这些事情对我们的影响到底有多大?目前没人能说清楚,但肯定的是,它们将不仅影响我们的经济和就业,还会影响我们的正在开展的一系列建设项目尤其是军工项目。目前,我们的很多核心技术、关键的元器件、高端设备都还不足以支撑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需要,有相当一部分的军用技术是通过民用路线引进的,一旦美国为这些军民两用技术设置关卡,我许多正在进行或者将要进行的重要的军事技术研发项目将会陷入无先进元器件可用、无可靠动力可用的尴尬境地,我强军兴装之路也必然受到极大的影响。另外,金融制裁对我的影响也不容小觑。金融制裁作为美国所谓长臂管辖的重要手段,会切断中国国际贸易结算的通道,全面冻结中国在海外的金融资产,还会恐吓其他国家不敢跟我们打交道。这样就会将我们置于非常孤立的境地,我们想买其他国家先进的技术和装备,人家不敢卖给我们,我们想把自己的装备和产品卖出去,也没人敢买我们的,时间一长,我们将被隔绝在全球化经济的大门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