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的贫困群体问题

联办财经研究院
官方微信公众号
关注我们
描述
描述
专家团
学术委员成员(按姓氏笔划为序)
万   峰
王   沅 
王东明
任克雷
邓   运
衣锡群 
赵喜子
杨凯生
陈小津
陈洪生
李新创
李君如
张克华
张燕生
张宇燕
谢渡扬
苏   宁
顾问成员(按姓氏笔划为序)
马晓力
于洪君
王秦丰
叶克冬
刘晓北
乔宗淮
张国宝
张红宇
宋晓梧
李毅中
李   勇
许宪春
张  茅
张思平
陈小工
陈清泰
陈喜庆
周坚卫
秦朝英
徐冠华
胡存智
徐庆华
周禹鹏
周和平
黄奇帆
曹保榆
梁维娜
葛东升
廖晓淇
浏览:5367 作者:李强 来源:《河北学刊》2021年第五期 时间:2022-03-03 分类:最新视点关注信息文章

编者按:

清华大学教授、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李强近日从社会学角度阐述关于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定义和相应问题,这和研究院的结论是一致的。但是,他在文中提出中国城市相对贫困的特征“更为突出”,这和研究院报告认为相对贫困人口主要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判断不同但是他只以城市低保标准为依据,尚不能证明其结论,如果有领取低保的城镇人口数才能成为其结论的依据。李强文摘自《河北学刊》2021年第五期。

 

关于中国的贫困群体问题

李强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中国在贫困治理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到2020年底,党和政府宣布中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贫困县已经全部摘帽。这样的成就为全世界所瞩目。

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处理贫困问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从理论上看,贫困是区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两种不同情况的。

所谓绝对贫困,是指低于维持人们有效活动的最低指标,这个理论和测量最早是由英国社会学家朗特里(B. S. Rowntree)提出的。当然,不同历史时期绝对贫困的测量标准也有很大差别。中国绝对贫困测量标准的最初尝试是1984年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研室提出的。当年是以口粮为标准,提出人均口粮南方稻米产区 400斤以下,北方杂粮产区300斤以下。可见,当年的标准是非常低的。此后,改为用人均年纯收入测量,最初是只有两三百元人民币。即使是这样的标准,如1989的标准是259元,该年的贫困人口为1.06亿。此后,该标准每年都有很大提升,到2011年该标准为2300元(这与该年世界银行的标准是一致的)。由于标准提升了,该年中国的贫困人口为1.06亿。2019年标准是3218元,2020年底标准是4000元。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按现行标准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当然,除了人均年纯收入的标准以外,中国还制定了相应的其他保障标准。

那么,什么是相对贫困呢?所谓相对贫困,指相对于社会上平均生活水平而言,有一部分人处于社会生活水准的最下层。因而,相对贫困测量的是财富或收入在不同社会阶层、社会群体之间的分配份额。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所以处理相对贫困问题,将会是中国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任务。目前,中国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财富和收入差距问题还比较突出,所以需要从资源配置体系和制度、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体制等诸多方面推进改革。与相对贫困的斗争,要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

下面仅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角度,讨论一下中国城市相对贫困问题的未来趋势和解决办法。2020年底以前,中国扶贫脱贫工作的重点更多是关注农村地区,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以后,我们必须注意,相对贫困的问题在城市中开始凸显。这一方面,是因为上文所说的中国已经变为城市常住人口为主的社会;另一方面,城市的贫困问题有其特殊性。在农村的农民以土地为生,只要种地总还会有一点儿收成,多数农民家庭种菜、养鸡、养鸭、养猪,一般总还能够维持基本日常生活。而城市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需要钱,一旦没有了工作、断了生活来源,若再无积蓄,那真的是会陷入绝境。针对这个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71号决定,从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根据这个条例,全国每个城市都制定自己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在制定标准时,要考虑到维持当地城市居民家庭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费用,并适当考虑水、电、燃煤(燃气)费用以及未成年人的义务教育费用等。

当然,全国不同城市的情况存在很大差异,特大城市、一线城市生活费用较高,其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也就会稍高些。下面我们试比较一下北京和石家庄的城市居民低保标准。2020年7月,北京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此前的家庭月人均1100元调整为1170元。在过去八年时间里,北京的标准一直逐年提升,从过去的家庭月人均500元、520元、580元、650元、710元、800元、1000元一直提升到现在的标准。相比北京的标准,石家庄由于城市日常生活费用较低,其城市低保标准仅为家庭月人均671元(8052元/年)。当然,石家庄也是逐年提升到这个水平的。根据国家规定,当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收入达不到这个水平时,就可以向最基层的城市社区居委会申请,经核准后,由民政部门发放,发给现金,补齐到这个标准。

从上面的比较可以看出,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相对贫困的特征更为突出,该标准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受到物价的影响,如果物价大幅上升,就要相应调整补助的标准。又如,因受到新冠疫情的打击,一些人失去工作,一下子没有了生活来源,那就要及时向有关部门申请。还要特别注意的是,目前中国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是针对有该城市户籍身份的居民,如果是外来打工者、外来流动人口则无法享受该城市低保福利。譬如,北京市常住人口近2400万,但有北京市户籍身份的只占一半,另一半1200万外来打工者、外来流动人口,虽然常住在北京,却无法享受北京的低保福利。再者,中国多数地区,城乡之间的低保标准还有很大差异。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相对贫困会长期存在,与贫困的斗争会是一项长期任务。


关于中国的贫困群体问题

浏览:5369 作者:李强 时间:2022-03-03 分类:最新视点关注信息文章
譬如,北京市常住人口近2400万,但有北京市户籍身份的只占一半,另一半1200万外来打工者外来流动人口,虽然常住在北京,却无法享受北京的低保福利

编者按:

清华大学教授、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李强近日从社会学角度阐述关于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定义和相应问题,这和研究院的结论是一致的。但是,他在文中提出中国城市相对贫困的特征“更为突出”,这和研究院报告认为相对贫困人口主要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判断不同但是他只以城市低保标准为依据,尚不能证明其结论,如果有领取低保的城镇人口数才能成为其结论的依据。李强文摘自《河北学刊》2021年第五期。

 

关于中国的贫困群体问题

李强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中国在贫困治理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到2020年底,党和政府宣布中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贫困县已经全部摘帽。这样的成就为全世界所瞩目。

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处理贫困问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从理论上看,贫困是区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两种不同情况的。

所谓绝对贫困,是指低于维持人们有效活动的最低指标,这个理论和测量最早是由英国社会学家朗特里(B. S. Rowntree)提出的。当然,不同历史时期绝对贫困的测量标准也有很大差别。中国绝对贫困测量标准的最初尝试是1984年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研室提出的。当年是以口粮为标准,提出人均口粮南方稻米产区 400斤以下,北方杂粮产区300斤以下。可见,当年的标准是非常低的。此后,改为用人均年纯收入测量,最初是只有两三百元人民币。即使是这样的标准,如1989的标准是259元,该年的贫困人口为1.06亿。此后,该标准每年都有很大提升,到2011年该标准为2300元(这与该年世界银行的标准是一致的)。由于标准提升了,该年中国的贫困人口为1.06亿。2019年标准是3218元,2020年底标准是4000元。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按现行标准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当然,除了人均年纯收入的标准以外,中国还制定了相应的其他保障标准。

那么,什么是相对贫困呢?所谓相对贫困,指相对于社会上平均生活水平而言,有一部分人处于社会生活水准的最下层。因而,相对贫困测量的是财富或收入在不同社会阶层、社会群体之间的分配份额。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所以处理相对贫困问题,将会是中国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任务。目前,中国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财富和收入差距问题还比较突出,所以需要从资源配置体系和制度、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体制等诸多方面推进改革。与相对贫困的斗争,要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

下面仅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角度,讨论一下中国城市相对贫困问题的未来趋势和解决办法。2020年底以前,中国扶贫脱贫工作的重点更多是关注农村地区,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以后,我们必须注意,相对贫困的问题在城市中开始凸显。这一方面,是因为上文所说的中国已经变为城市常住人口为主的社会;另一方面,城市的贫困问题有其特殊性。在农村的农民以土地为生,只要种地总还会有一点儿收成,多数农民家庭种菜、养鸡、养鸭、养猪,一般总还能够维持基本日常生活。而城市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需要钱,一旦没有了工作、断了生活来源,若再无积蓄,那真的是会陷入绝境。针对这个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71号决定,从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根据这个条例,全国每个城市都制定自己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在制定标准时,要考虑到维持当地城市居民家庭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费用,并适当考虑水、电、燃煤(燃气)费用以及未成年人的义务教育费用等。

当然,全国不同城市的情况存在很大差异,特大城市、一线城市生活费用较高,其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也就会稍高些。下面我们试比较一下北京和石家庄的城市居民低保标准。2020年7月,北京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此前的家庭月人均1100元调整为1170元。在过去八年时间里,北京的标准一直逐年提升,从过去的家庭月人均500元、520元、580元、650元、710元、800元、1000元一直提升到现在的标准。相比北京的标准,石家庄由于城市日常生活费用较低,其城市低保标准仅为家庭月人均671元(8052元/年)。当然,石家庄也是逐年提升到这个水平的。根据国家规定,当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收入达不到这个水平时,就可以向最基层的城市社区居委会申请,经核准后,由民政部门发放,发给现金,补齐到这个标准。

从上面的比较可以看出,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相对贫困的特征更为突出,该标准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受到物价的影响,如果物价大幅上升,就要相应调整补助的标准。又如,因受到新冠疫情的打击,一些人失去工作,一下子没有了生活来源,那就要及时向有关部门申请。还要特别注意的是,目前中国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是针对有该城市户籍身份的居民,如果是外来打工者、外来流动人口则无法享受该城市低保福利。譬如,北京市常住人口近2400万,但有北京市户籍身份的只占一半,另一半1200万外来打工者、外来流动人口,虽然常住在北京,却无法享受北京的低保福利。再者,中国多数地区,城乡之间的低保标准还有很大差异。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相对贫困会长期存在,与贫困的斗争会是一项长期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