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特报第103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理论的基本框架

联办财经研究院
官方微信公众号
关注我们
描述
描述
专家团
学术委员成员(按姓氏笔划为序)
万   峰
王   沅 
王东明
任克雷
邓   运
衣锡群 
赵喜子
杨凯生
陈小津
陈洪生
李新创
李君如
张克华
张燕生
张宇燕
谢渡扬
苏   宁
顾问成员(按姓氏笔划为序)
马晓力
于洪君
王秦丰
叶克冬
刘晓北
乔宗淮
张国宝
张红宇
宋晓梧
李毅中
李   勇
许宪春
张  茅
张思平
陈小工
陈清泰
陈喜庆
周坚卫
秦朝英
徐冠华
胡存智
徐庆华
周禹鹏
周和平
黄奇帆
曹保榆
梁维娜
葛东升
廖晓淇
浏览:5772 作者: 来源: 时间:2022-07-14 分类:研究成果财经报告文章

马克思认为“一切社会生产方式所共有的基础”就是存在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而“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在此基础上他揭示出,资本占有的社会财富就是剩余劳动的价值形态——剩余价值。而资本分配给劳动的社会财富就是必要劳动的价值形态——劳动力再生产费用。他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关于社会财富分配的设想,即劳动者在社会总财富中获得的份额是必要劳动加部分剩余劳动,而全体人民将获得剩余劳动总量减去分配给劳动者的那部分剩余劳动。劳动者获得的社会财富在劳动者之间按劳动质量和数量分配。归属全体人民的那部分社会财富按照全社会各类需求使用。马克思称之为全社会“必要扣除”的社会财富。

实践中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的设想有两项重大不同。其一,是经济落后的国家革命成功后建立了社会主义,而这些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远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二,这些社会主义国家不仅需要在社会总财富中进行马克思设想的六项扣除,而且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千方百计要消灭社会主义,所以社会主义国家还必须增加一项国家安全扣除。这样经济落后国家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就具有三个经济特征:

1.社会总财富存量远远小于发展了几百年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2.生产力水平即创造新增社会财富的能力远小于工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占据绝对优势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3.为国家安全不得不从社会总财富中扣除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更高的比重用于非生产性消耗,相应减少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比重和用于按劳分配给劳动者的比重。

在百年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带领苏联和中国实行马克思设想中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计划经济体制。历史证明计划经济体制成效巨大,苏联和中国都建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用几十年时间完成了发达资本主义几百年的成就,这是同等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也不可能取得的成绩。但是,计划经济始终没有形成高于发达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生产率。苏联解体宣告失败,中国改弦更张放弃计划经济,转而探索马克思没有设想过而列宁实践过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四十年实践相对于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历史只是很短的一个时期,但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十几亿中国人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曙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让站起来的中国人民摆脱贫困走向共同富裕。

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催生理论。中国共产党在80年代中期,在马克思把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设想前提下提出社会主义还存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的初级阶段。90年代初期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市场经济体制。这都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在实践中的创新和发展。

毛主席在井冈山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以后,还要解决土地改革的理论、建立人民军队的理论、中国革命战争战略的理论等等。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体系还有若干重大问题需要解决。而资本理论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的核心。

马克思对资本的生产关系作出完全否定的评价,这已经是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和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共识。同时,马克思对资本的生产力作出高度评价:“资本的文明面之一是,它榨取这种剩余劳动的方式和条件,同以前的奴隶制等形式相比,都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

根据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私有资本进步性和倒退性的分析,我们提出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理论的基本框架,这个框架可以充分发挥私有资本的进步性,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推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更加成熟,为向社会主义更高阶段迈进准备条件。同时这个框架还可以指导我们遏制和消除私有资本的倒退性,使私有资本与公有资本以及引进的境外资本共同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这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资本理论的基本框架如下:


归属

形式

实质

性质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劳动者

工资

必要劳动

劳动力再生产费用

资本家

利润

剩余劳动

剩余价值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劳动者

工资

必要劳动加部分剩余劳动

按劳分配的财富

全民

利润

剩余劳动总量减去部分剩余劳动

社会扣除的财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劳动者

工资

必要劳动加部分剩余劳动

劳动力再生产费用加部分剩余价值

资本的所有者(含公有资本和私有资本)

利润

剩余劳动总量减去部分剩余劳动(分配给劳动者)

剩余价值总量减去部分剩余价值(分配给劳动者)

 

在这个理论框架中,首先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在实质上存在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原理。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都存在劳动力再生产费用和剩余价值。这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只要是市场经济,使用价值形态的性质——必要劳动就是价值形态的劳动力再生产费用,同时,使用价值形态的剩余劳动,无论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其本质特征都是,劳动者不仅仅获得必要劳动还获得一部分剩余劳动。计划经济中表现为使用价值形态的“按劳分配”的财富,而市场经济中变现为劳动力再生产费用加部分剩余劳动。在计划经济中使用价值形态资本的所有者是政府代表的全体人民,分配到“社会扣除”的财富;而市场经济中,资本的所有者获得剩余劳动总量减去分配给劳动者的剩余劳动。二者的性质分别为劳动力再生产费用加部分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总量减去分配给劳动者的剩余价值。第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采用资产阶级权利中工资与利润的分配形式。这是马克思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财经特报第103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理论的基本框架

浏览:5774 作者: 时间:2022-07-14 分类:研究成果财经报告文章
根据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私有资本进步性和倒退性的分析,我们提出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理论的基本框架,这个框架可以充分发挥私有资本的进步性,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推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更加成熟,为向社会主义更高阶段迈进准备条件

马克思认为“一切社会生产方式所共有的基础”就是存在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而“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在此基础上他揭示出,资本占有的社会财富就是剩余劳动的价值形态——剩余价值。而资本分配给劳动的社会财富就是必要劳动的价值形态——劳动力再生产费用。他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关于社会财富分配的设想,即劳动者在社会总财富中获得的份额是必要劳动加部分剩余劳动,而全体人民将获得剩余劳动总量减去分配给劳动者的那部分剩余劳动。劳动者获得的社会财富在劳动者之间按劳动质量和数量分配。归属全体人民的那部分社会财富按照全社会各类需求使用。马克思称之为全社会“必要扣除”的社会财富。

实践中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的设想有两项重大不同。其一,是经济落后的国家革命成功后建立了社会主义,而这些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远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二,这些社会主义国家不仅需要在社会总财富中进行马克思设想的六项扣除,而且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千方百计要消灭社会主义,所以社会主义国家还必须增加一项国家安全扣除。这样经济落后国家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就具有三个经济特征:

1.社会总财富存量远远小于发展了几百年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2.生产力水平即创造新增社会财富的能力远小于工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占据绝对优势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3.为国家安全不得不从社会总财富中扣除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更高的比重用于非生产性消耗,相应减少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比重和用于按劳分配给劳动者的比重。

在百年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带领苏联和中国实行马克思设想中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计划经济体制。历史证明计划经济体制成效巨大,苏联和中国都建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用几十年时间完成了发达资本主义几百年的成就,这是同等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也不可能取得的成绩。但是,计划经济始终没有形成高于发达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生产率。苏联解体宣告失败,中国改弦更张放弃计划经济,转而探索马克思没有设想过而列宁实践过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四十年实践相对于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历史只是很短的一个时期,但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十几亿中国人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曙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让站起来的中国人民摆脱贫困走向共同富裕。

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催生理论。中国共产党在80年代中期,在马克思把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设想前提下提出社会主义还存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的初级阶段。90年代初期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市场经济体制。这都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在实践中的创新和发展。

毛主席在井冈山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以后,还要解决土地改革的理论、建立人民军队的理论、中国革命战争战略的理论等等。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体系还有若干重大问题需要解决。而资本理论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的核心。

马克思对资本的生产关系作出完全否定的评价,这已经是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和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共识。同时,马克思对资本的生产力作出高度评价:“资本的文明面之一是,它榨取这种剩余劳动的方式和条件,同以前的奴隶制等形式相比,都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

根据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私有资本进步性和倒退性的分析,我们提出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理论的基本框架,这个框架可以充分发挥私有资本的进步性,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推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更加成熟,为向社会主义更高阶段迈进准备条件。同时这个框架还可以指导我们遏制和消除私有资本的倒退性,使私有资本与公有资本以及引进的境外资本共同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这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资本理论的基本框架如下:


归属

形式

实质

性质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劳动者

工资

必要劳动

劳动力再生产费用

资本家

利润

剩余劳动

剩余价值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劳动者

工资

必要劳动加部分剩余劳动

按劳分配的财富

全民

利润

剩余劳动总量减去部分剩余劳动

社会扣除的财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劳动者

工资

必要劳动加部分剩余劳动

劳动力再生产费用加部分剩余价值

资本的所有者(含公有资本和私有资本)

利润

剩余劳动总量减去部分剩余劳动(分配给劳动者)

剩余价值总量减去部分剩余价值(分配给劳动者)

 

在这个理论框架中,首先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在实质上存在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原理。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都存在劳动力再生产费用和剩余价值。这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只要是市场经济,使用价值形态的性质——必要劳动就是价值形态的劳动力再生产费用,同时,使用价值形态的剩余劳动,无论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其本质特征都是,劳动者不仅仅获得必要劳动还获得一部分剩余劳动。计划经济中表现为使用价值形态的“按劳分配”的财富,而市场经济中变现为劳动力再生产费用加部分剩余劳动。在计划经济中使用价值形态资本的所有者是政府代表的全体人民,分配到“社会扣除”的财富;而市场经济中,资本的所有者获得剩余劳动总量减去分配给劳动者的剩余劳动。二者的性质分别为劳动力再生产费用加部分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总量减去分配给劳动者的剩余价值。第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采用资产阶级权利中工资与利润的分配形式。这是马克思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