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信息87 十月革命后列宁社会主义社会观的前进轨迹(节录)

联办财经研究院
官方微信公众号
关注我们
描述
描述
专家团
学术委员成员(按姓氏笔划为序)
万   峰
王   沅 
王东明
任克雷
邓   运
衣锡群 
赵喜子
杨凯生
陈小津
陈洪生
李新创
李君如
张克华
张燕生
张宇燕
谢渡扬
苏   宁
顾问成员(按姓氏笔划为序)
马晓力
于洪君
王秦丰
叶克冬
刘晓北
乔宗淮
张国宝
张红宇
宋晓梧
李毅中
李   勇
许宪春
张  茅
张思平
陈小工
陈清泰
陈喜庆
周坚卫
秦朝英
徐冠华
胡存智
徐庆华
周禹鹏
周和平
黄奇帆
曹保榆
梁维娜
葛东升
廖晓淇
浏览:2917 作者: 来源: 时间:2023-04-14 分类:最新视点关注信息文章

87

编者按: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我们的指导思想。长期以来,对于列宁主义的内涵,我们主要强调的是无产阶级只有通过暴力革命夺取政权才能实现马克思提出的共产主义目标。实际上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也属于列宁主义的内涵。他仅仅实行了4年就放弃了战时共产主义战略而改为实行新经济政策,特别强调“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时隔一百年,我们今天还要根据书本来争论社会主义纲领吗

 

十月革命后列宁社会主义社会观的前进轨迹(节录)

作者:俞敏

(十月革命后列宁社会主义社会观的前进轨迹有两条:一条是以马克思恩格斯指明的共产主义社会为前进方向的轨迹,即朝着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推进无产阶级事业的思想。另一条是以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内容和心愿为依据说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轨迹,如列宁提出“计算和监督”是社会主义,1918年7月他提出“大家都想过好日子”这正是社会主义,同时提出合理地分配粮食是“活生生的社会主义”,1922年11月他提出被人民群众肯定“这比旧制度好”的事物是社会主义。上述列宁的社会主义社会观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列宁的社会主义社会观指列宁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的观点。十月革命后列宁社会主义社会观的前进轨迹,指在夺取政权的斗争胜利和建立工农政权后,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途径的过程中,列宁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的观点在前进和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可视的路径痕迹。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十月革命后列宁社会主义社会观的前进轨迹有两条:一是以马克思恩格斯指明的共产主义社会为前进方向的轨迹,二是以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内容和心愿为依据说明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前进轨迹。

一、以马克思恩格斯指明的共产主义社会为前进方向的轨迹

列宁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一是精通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理论和设想,二是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并极力践行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和设想。十月革命后,他朝着马克思恩格斯指引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方向推进无产阶级事业,用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理想激励人民奋力向前。对他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总结可以发现,他的社会主义社会观呈现出一条以马克思恩格斯指明的共产主义社会为前进方向的轨迹。

《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是十月革命后列宁起草的第一个宣扬共产主义原则和动员人民朝着共产主义方向推进事业的文件,即十月革命后第一个表明列宁社会主义社会观的文件。该宣言坚持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理论和设想,并将其与苏俄当时的实践相结合,阐述了无产阶级和全体人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任务。列宁在宣言中提出:“立宪会议的基本任务是消灭人对人的任何剥削,完全消除社会的阶级划分,无情地镇压剥削者的反抗,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组织,使社会主义在一切国家获得胜利”。接着,他提出了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在国内斗争中应完成的任务。如废除土地私有制,宣布全部土地连同一切建筑物以及农具均为全体人民的财产;批准关于工人监督和建立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的法令,以保证劳动人民对剥削者的统治,并使其作为工厂、矿山、铁路以及其他生产资料完全为国家所有的第一个步骤;批准将一切银行收归工农国家所有;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规定所有的人都必须参加劳动,消灭社会上的寄生阶层;武装劳动者,建立红军,解除有产阶级的武装。在国际斗争方面,他提出了下述任务:帝国主义使全世界淹没在战争的血泊之中,苏俄无产阶级胸怀坚定不移的决心,要把人类从魔掌中拯救出来;同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殖民地的政策决裂;批准苏维埃政权关于废除沙皇、地主和资产阶级政府所签订的债约的法令,即废除旧政权对外的债务,沉重打击国际银行资本。他表示:“深信苏维埃政权将坚定地沿着这条道路前进,直到国际工人奋起反对资本压迫的斗争获得完全胜利。”需要指出的是,这样的结果和目标,实际上是全人类摆脱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或者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这说明,列宁的社会主义社会观即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的认识同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和设想是高度一致的。

1919年2月形成的《俄共(布)纲领草案》是列宁提出的另一个显示自己社会主义社会观的文件。在此纲领草案中,他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和设想来规划俄共(布)以及无产阶级的任务,为党和无产阶级指明了事业发展的方向。

列宁在《俄共(布)纲领草案》中阐述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要达到的目的:“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以生产资料和流通手段的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过程来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福利和全面发展,将消灭社会的阶级划分,从而解放全体被压迫的人类,因为它将消灭社会上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一切形式的剥削。”“苏维埃政权力求使任何劳动的报酬一律平等,力求实现完全的共产主义,但在目前只是采取最初步骤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时候,不能给自己提出立刻实现这种平等的任务。”“在分配方面,苏维埃政权现时的任务是坚定不移地继续在全国范围内用有计划有组织的产品分配来代替贸易。”“在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初期,立即消灭货币是不可能的……俄共将力求尽量迅速地实行最激进的措施,为消灭货币作好准备,首先是以存折、支票和短期领物证等等来代替货币,规定货币必须存放到银行等等。”“苏维埃政权在完全废除了土地私有制以后,已着手实现一系列旨在组织社会主义大农业的办法。”“鉴于城乡对立是农村经济和文化落后的最深刻的原因之一……消灭这种对立是共产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之一”。上述事实证明,这一时期列宁的社会主义社会观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理论和设想相吻合和相一致。

1920年10月,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中就什么是共产主义社会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论断。他说:“共产主义社会就意味着土地、工厂都是公共的,实行共同劳动——这就是共产主义。”这是列宁就“共产主义社会”所下的一个言简意赅的定义。它符合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理论和设想。

1922年5月2日,在《庆祝〈真理报〉创刊十周年》一文中,列宁回顾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历史和世界各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环视了眼下世界革命的形势,表达了自己关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必定胜利的信心。

总之,在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在复辟与反复辟的激烈斗争中,列宁在《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中表达了自己的社会主义社会观。在残酷的国内战争进程中,他在《俄共(布)纲领草案》中表达了自己的社会主义社会观。在国内战争即将结束以及和平建设任务就要到来时,他在《青年团的任务》中表达了自己的社会主义社会观。在实施新经济政策过程中,在面临国内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增长的背景下,他在《庆祝〈真理报〉创刊十周年》中表达了自己的社会主义社会观。事实证明,十月革命后,列宁的社会主义社会观一直前进在马克思恩格斯指明的以共产主义社会为目标的前进轨道上,且形成了一条鲜明的轨迹。

二、以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内容和心愿为依据说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轨迹

看列宁十月革命后的文献,可以发现有些内容是面对人民的社会实践和评价人民的社会实践时形成的。他在面对人民的社会实践和评价人民的社会实践时提出的观点,主要是关于人民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以及实践的经验教训。当然不是说列宁可以离开马克思主义理论而评价和总结人民的社会实践,而是说任何政治家和理论家的任何观点都应该有多重意旨且其中必定有一个主要的意旨,下文论及的列宁的一些观点,主要的意旨在于人民的社会实践方面。他的这些观点证明,他善于以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心愿为依据说明什么是社会主义。

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初期提出,“计算和监督”就是社会主义。这里所说的“计算和监督”是俄共(布)和苏维埃政权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改造的第一个措施。它是以不剥夺资本家的财产为前提的,或者说它是“非剥夺剥夺者”的措施。1917年4月初,列宁在《四月提纲》中即已提出,在下一个阶段的革命过程中,无产阶级的任务不是“实施社会主义”,而只是由工人代表苏维埃“监督社会的产品生产和分配”。十月武装起义胜利后的第二天,列宁起草《工人监督条例草案》,并领导苏维埃政权通过正式的《工人监督条例》,迅速展开了“计算和监督”的实践。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理论和设想中,没有关于“计算和监督”是社会主义的内容。苏俄这个时期的“计算和监督”是以不剥夺剥夺者即不消灭资本主义所有制为前提的,它本不是社会主义的东西。然而列宁说它是社会主义。

1918年7月,列宁在有关会议上的讲话中说,每个人都“希望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大家都想过好日子”,这正是社会主义。他还说:“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这里的意思是,俄国无产阶级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思想方法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过去是通过阅读书本的方法认识和掌握什么是社会主义,是在会议上讨论和争论什么是社会主义。现在则要看人们的社会实践,根据实践的内容和经验来认识和说明什么是社会主义。他指出:苏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实践中有局部的挫折和错误,“我们正是通过这些局部的挫折和错误,通过实践在学习建设社会主义大厦。当四面八方都向我们提出新的要求时,我们说:每个人都希望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大家都想过好日子,这是理所当然的,这正是社会主义”。列宁之所以这样说,在于他认识到这是当前人民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是全体人民的愿望。这是列宁以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内容和心愿为依据说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又一个例证。

1918年7月(与上述问题同一时期),列宁提出,合理地分配粮食是“活生生的社会主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过程中,俄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列宁指出,现在解决粮食问题有旧方式和新方式的区别。旧方式是资本主义的方式,即让富农和粮商自由买卖、进行粮食投机、发国难财的方式,也是让广大工人和农民挨饿的方式。新方式即由工农国家实行粮食垄断的方式,即苏维埃国家规定统一的价格统一收购粮食的方式,是禁止自由买卖的方式,是苏维埃政权以及工人和贫苦农民对富农和粮食投机商进行斗争的方式。当时俄共(布)和苏维埃政权通过了关于解决粮食问题的一系列的决议和决定,国家粮食领导机关组织许多征粮队到产粮地区收购粮食,工会机关和城市有关大企业也组织一些征粮队下乡征粮。铁路管理机关调配列车,做好粮食运输工作。收集到并运回的粮食由城市消费合作社进行统一的、合理的分配。

在他的思想中,按照新方式解决粮食问题即合理地分配粮食等于活生生的社会主义。他之所以这样说,在于他深切地认识到,无产阶级以及全体劳动群众都赞成和支持合理地分配粮食,都参与了这场斗争。这也是列宁以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内容和心愿为依据说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一个例证。

1922年11月,列宁在莫斯科苏维埃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圣像”,不是什么玄奥的东西,社会主义就是人们的生活当中,凡是被广大劳动人民肯定“这比旧制度好”的东西,就是社会主义。这个论断强调被人民群众所肯定、所赞成、所支持的事物是社会主义。列宁之所以这样看问题,在于他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放在无比重要的地位,认为俄共(布)和苏维埃政权所采取的一切政策和措施是否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是否应该肯定,必须由全体人民群众来评判。只有被全体人民群众肯定“这比旧制度好”,才可认定其存在的必要性,才可付诸实施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值得指出的是,这个事例证明了列宁以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内容和心愿为依据说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社会观。

三、沿着两条轨迹前进的列宁社会主义社会观的历史作用与当代价值

沿着两条轨迹前进的列宁的社会主义社会观,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证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使自己领导的革命运动或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始终朝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引的伟大目标即共产主义社会前进。在俄共(布)的历史上,坚持伟大目标即实现共产主义与它在各个不同时期、不同形势下完成的不同任务是融为一体的,或者说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由此看,沿着两条轨迹前进的列宁的社会主义社会观,一方面朝着“伟大目标”前进,另一方面着力说明和解决不同时期的不同问题,两者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体。

 

作者:俞敏,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原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年第5期

 


关注信息87 十月革命后列宁社会主义社会观的前进轨迹(节录)

浏览:2919 作者: 时间:2023-04-14 分类:最新视点关注信息文章
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十月革命后列宁社会主义社会观的前进轨迹有两条一是以马克思恩格斯指明的共产主义社会为前进方向的轨迹,二是以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内容和心愿为依据说明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前进轨迹

87

编者按: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我们的指导思想。长期以来,对于列宁主义的内涵,我们主要强调的是无产阶级只有通过暴力革命夺取政权才能实现马克思提出的共产主义目标。实际上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也属于列宁主义的内涵。他仅仅实行了4年就放弃了战时共产主义战略而改为实行新经济政策,特别强调“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时隔一百年,我们今天还要根据书本来争论社会主义纲领吗

 

十月革命后列宁社会主义社会观的前进轨迹(节录)

作者:俞敏

(十月革命后列宁社会主义社会观的前进轨迹有两条:一条是以马克思恩格斯指明的共产主义社会为前进方向的轨迹,即朝着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推进无产阶级事业的思想。另一条是以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内容和心愿为依据说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轨迹,如列宁提出“计算和监督”是社会主义,1918年7月他提出“大家都想过好日子”这正是社会主义,同时提出合理地分配粮食是“活生生的社会主义”,1922年11月他提出被人民群众肯定“这比旧制度好”的事物是社会主义。上述列宁的社会主义社会观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列宁的社会主义社会观指列宁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的观点。十月革命后列宁社会主义社会观的前进轨迹,指在夺取政权的斗争胜利和建立工农政权后,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途径的过程中,列宁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的观点在前进和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可视的路径痕迹。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十月革命后列宁社会主义社会观的前进轨迹有两条:一是以马克思恩格斯指明的共产主义社会为前进方向的轨迹,二是以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内容和心愿为依据说明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前进轨迹。

一、以马克思恩格斯指明的共产主义社会为前进方向的轨迹

列宁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一是精通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理论和设想,二是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并极力践行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和设想。十月革命后,他朝着马克思恩格斯指引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方向推进无产阶级事业,用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理想激励人民奋力向前。对他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总结可以发现,他的社会主义社会观呈现出一条以马克思恩格斯指明的共产主义社会为前进方向的轨迹。

《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是十月革命后列宁起草的第一个宣扬共产主义原则和动员人民朝着共产主义方向推进事业的文件,即十月革命后第一个表明列宁社会主义社会观的文件。该宣言坚持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理论和设想,并将其与苏俄当时的实践相结合,阐述了无产阶级和全体人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任务。列宁在宣言中提出:“立宪会议的基本任务是消灭人对人的任何剥削,完全消除社会的阶级划分,无情地镇压剥削者的反抗,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组织,使社会主义在一切国家获得胜利”。接着,他提出了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在国内斗争中应完成的任务。如废除土地私有制,宣布全部土地连同一切建筑物以及农具均为全体人民的财产;批准关于工人监督和建立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的法令,以保证劳动人民对剥削者的统治,并使其作为工厂、矿山、铁路以及其他生产资料完全为国家所有的第一个步骤;批准将一切银行收归工农国家所有;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规定所有的人都必须参加劳动,消灭社会上的寄生阶层;武装劳动者,建立红军,解除有产阶级的武装。在国际斗争方面,他提出了下述任务:帝国主义使全世界淹没在战争的血泊之中,苏俄无产阶级胸怀坚定不移的决心,要把人类从魔掌中拯救出来;同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殖民地的政策决裂;批准苏维埃政权关于废除沙皇、地主和资产阶级政府所签订的债约的法令,即废除旧政权对外的债务,沉重打击国际银行资本。他表示:“深信苏维埃政权将坚定地沿着这条道路前进,直到国际工人奋起反对资本压迫的斗争获得完全胜利。”需要指出的是,这样的结果和目标,实际上是全人类摆脱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或者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这说明,列宁的社会主义社会观即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的认识同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和设想是高度一致的。

1919年2月形成的《俄共(布)纲领草案》是列宁提出的另一个显示自己社会主义社会观的文件。在此纲领草案中,他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和设想来规划俄共(布)以及无产阶级的任务,为党和无产阶级指明了事业发展的方向。

列宁在《俄共(布)纲领草案》中阐述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要达到的目的:“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以生产资料和流通手段的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过程来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福利和全面发展,将消灭社会的阶级划分,从而解放全体被压迫的人类,因为它将消灭社会上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一切形式的剥削。”“苏维埃政权力求使任何劳动的报酬一律平等,力求实现完全的共产主义,但在目前只是采取最初步骤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时候,不能给自己提出立刻实现这种平等的任务。”“在分配方面,苏维埃政权现时的任务是坚定不移地继续在全国范围内用有计划有组织的产品分配来代替贸易。”“在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初期,立即消灭货币是不可能的……俄共将力求尽量迅速地实行最激进的措施,为消灭货币作好准备,首先是以存折、支票和短期领物证等等来代替货币,规定货币必须存放到银行等等。”“苏维埃政权在完全废除了土地私有制以后,已着手实现一系列旨在组织社会主义大农业的办法。”“鉴于城乡对立是农村经济和文化落后的最深刻的原因之一……消灭这种对立是共产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之一”。上述事实证明,这一时期列宁的社会主义社会观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理论和设想相吻合和相一致。

1920年10月,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中就什么是共产主义社会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论断。他说:“共产主义社会就意味着土地、工厂都是公共的,实行共同劳动——这就是共产主义。”这是列宁就“共产主义社会”所下的一个言简意赅的定义。它符合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理论和设想。

1922年5月2日,在《庆祝〈真理报〉创刊十周年》一文中,列宁回顾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历史和世界各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环视了眼下世界革命的形势,表达了自己关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必定胜利的信心。

总之,在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在复辟与反复辟的激烈斗争中,列宁在《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中表达了自己的社会主义社会观。在残酷的国内战争进程中,他在《俄共(布)纲领草案》中表达了自己的社会主义社会观。在国内战争即将结束以及和平建设任务就要到来时,他在《青年团的任务》中表达了自己的社会主义社会观。在实施新经济政策过程中,在面临国内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增长的背景下,他在《庆祝〈真理报〉创刊十周年》中表达了自己的社会主义社会观。事实证明,十月革命后,列宁的社会主义社会观一直前进在马克思恩格斯指明的以共产主义社会为目标的前进轨道上,且形成了一条鲜明的轨迹。

二、以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内容和心愿为依据说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轨迹

看列宁十月革命后的文献,可以发现有些内容是面对人民的社会实践和评价人民的社会实践时形成的。他在面对人民的社会实践和评价人民的社会实践时提出的观点,主要是关于人民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以及实践的经验教训。当然不是说列宁可以离开马克思主义理论而评价和总结人民的社会实践,而是说任何政治家和理论家的任何观点都应该有多重意旨且其中必定有一个主要的意旨,下文论及的列宁的一些观点,主要的意旨在于人民的社会实践方面。他的这些观点证明,他善于以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心愿为依据说明什么是社会主义。

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初期提出,“计算和监督”就是社会主义。这里所说的“计算和监督”是俄共(布)和苏维埃政权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改造的第一个措施。它是以不剥夺资本家的财产为前提的,或者说它是“非剥夺剥夺者”的措施。1917年4月初,列宁在《四月提纲》中即已提出,在下一个阶段的革命过程中,无产阶级的任务不是“实施社会主义”,而只是由工人代表苏维埃“监督社会的产品生产和分配”。十月武装起义胜利后的第二天,列宁起草《工人监督条例草案》,并领导苏维埃政权通过正式的《工人监督条例》,迅速展开了“计算和监督”的实践。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理论和设想中,没有关于“计算和监督”是社会主义的内容。苏俄这个时期的“计算和监督”是以不剥夺剥夺者即不消灭资本主义所有制为前提的,它本不是社会主义的东西。然而列宁说它是社会主义。

1918年7月,列宁在有关会议上的讲话中说,每个人都“希望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大家都想过好日子”,这正是社会主义。他还说:“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这里的意思是,俄国无产阶级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思想方法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过去是通过阅读书本的方法认识和掌握什么是社会主义,是在会议上讨论和争论什么是社会主义。现在则要看人们的社会实践,根据实践的内容和经验来认识和说明什么是社会主义。他指出:苏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实践中有局部的挫折和错误,“我们正是通过这些局部的挫折和错误,通过实践在学习建设社会主义大厦。当四面八方都向我们提出新的要求时,我们说:每个人都希望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大家都想过好日子,这是理所当然的,这正是社会主义”。列宁之所以这样说,在于他认识到这是当前人民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是全体人民的愿望。这是列宁以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内容和心愿为依据说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又一个例证。

1918年7月(与上述问题同一时期),列宁提出,合理地分配粮食是“活生生的社会主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过程中,俄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列宁指出,现在解决粮食问题有旧方式和新方式的区别。旧方式是资本主义的方式,即让富农和粮商自由买卖、进行粮食投机、发国难财的方式,也是让广大工人和农民挨饿的方式。新方式即由工农国家实行粮食垄断的方式,即苏维埃国家规定统一的价格统一收购粮食的方式,是禁止自由买卖的方式,是苏维埃政权以及工人和贫苦农民对富农和粮食投机商进行斗争的方式。当时俄共(布)和苏维埃政权通过了关于解决粮食问题的一系列的决议和决定,国家粮食领导机关组织许多征粮队到产粮地区收购粮食,工会机关和城市有关大企业也组织一些征粮队下乡征粮。铁路管理机关调配列车,做好粮食运输工作。收集到并运回的粮食由城市消费合作社进行统一的、合理的分配。

在他的思想中,按照新方式解决粮食问题即合理地分配粮食等于活生生的社会主义。他之所以这样说,在于他深切地认识到,无产阶级以及全体劳动群众都赞成和支持合理地分配粮食,都参与了这场斗争。这也是列宁以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内容和心愿为依据说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一个例证。

1922年11月,列宁在莫斯科苏维埃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圣像”,不是什么玄奥的东西,社会主义就是人们的生活当中,凡是被广大劳动人民肯定“这比旧制度好”的东西,就是社会主义。这个论断强调被人民群众所肯定、所赞成、所支持的事物是社会主义。列宁之所以这样看问题,在于他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放在无比重要的地位,认为俄共(布)和苏维埃政权所采取的一切政策和措施是否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是否应该肯定,必须由全体人民群众来评判。只有被全体人民群众肯定“这比旧制度好”,才可认定其存在的必要性,才可付诸实施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值得指出的是,这个事例证明了列宁以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内容和心愿为依据说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社会观。

三、沿着两条轨迹前进的列宁社会主义社会观的历史作用与当代价值

沿着两条轨迹前进的列宁的社会主义社会观,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证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使自己领导的革命运动或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始终朝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引的伟大目标即共产主义社会前进。在俄共(布)的历史上,坚持伟大目标即实现共产主义与它在各个不同时期、不同形势下完成的不同任务是融为一体的,或者说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由此看,沿着两条轨迹前进的列宁的社会主义社会观,一方面朝着“伟大目标”前进,另一方面着力说明和解决不同时期的不同问题,两者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体。

 

作者:俞敏,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原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