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信息92期 1960年代初的城市人口外迁

联办财经研究院
官方微信公众号
关注我们
描述
描述
专家团
学术委员成员(按姓氏笔划为序)
万   峰
王   沅 
王东明
任克雷
邓   运
衣锡群 
赵喜子
杨凯生
陈小津
陈洪生
李新创
李君如
张克华
张燕生
张宇燕
谢渡扬
苏   宁
顾问成员(按姓氏笔划为序)
马晓力
于洪君
王秦丰
叶克冬
刘晓北
乔宗淮
张国宝
张红宇
宋晓梧
李毅中
李   勇
许宪春
张  茅
张思平
陈小工
陈清泰
陈喜庆
周坚卫
秦朝英
徐冠华
胡存智
徐庆华
周禹鹏
周和平
黄奇帆
曹保榆
梁维娜
葛东升
廖晓淇
浏览:1073 作者: 来源: 时间:2024-01-31 分类:最新视点关注信息文章

编者按

在工业化进程中,农村人口不断流入城市,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正方向流动,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是,我国在工业化过程中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发生过次人口由城市向农村的反方向迁移。本文简述1960年代初以行政命令的方式“招来挥去”,使城市2450万人迁移农村的反方向迁移。

1953年国家全面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后,形成并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的治理模式这种二元结构的治理模式,“较少改善民生,较多提取积累”实现工业化的战略发挥了重大作用,也付出了昂贵的历史代价,遗留下了许多结构性矛盾,成为新时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2024013192 

 

 

1960年代初的城市人口外迁

肖江

 

   1960年代初的城市人口外迁发生的背景是由于大跃进、浮夸风造成农业普遍歉收、粮食严重短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被迫采取行政干预的手段以减少城镇人口。

   回溯历史,自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开始,随着“蒸汽时代”的到来,工业化时代到来了。紧接着“电气时代”也到来了。在欧洲和北美,随着“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的到来,城市化得到了快速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在西欧和北美,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人口快速膨胀,城市人口数量也超过乡村人口,基本上达到60%-70%以上的水平。由于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收入明显高于农村,促使农村人口不断流入城市。这种人口流动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正方向流动。城市人口在国家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高低也代表着国家的发达程度。

   中国在进入二十世纪后,由于社会的动荡和外敌的入侵,人口没有出现大幅度增长,甚至还一度处在下降的状态。从清朝末期到新中国成立前,四万万五千万基本上就是中国的人口数(即4.5亿)。

   新中国建立后,1953年进行了第一次人口普查。截止于1953630日,中国人口为6.019亿人(包括台湾人口);城镇人口为7725.7万人。

   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是1964630日,全国人口为7.2亿人,大陆人口(6.94亿人);其中全国城镇人口为9790.8万人。

   如果以全国人口普查为参考值,1964年中国大陆城镇人口仅占全部人口的七分之一,换算成百分比,只占14%。由此可见,当时的中国人口结构还属于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结构。

   但是,由于1950年代末期的“大跃进”、“人民公社”等失误,加之三年灾害、粮食歉收的影响,国民经济出现严重问题,粮食短缺问题日益严重。按照1960年底中国大陆城镇人口1.29亿人为基数,为了克服粮食困难,1961521日至6月11日,中央决定,从1961年起,三年内减少城镇人口2000万人以上。196181日,中央发文,提出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初步计划减少城镇人口1800万人,其中职工860万人。1962114日,中央要求,1962年上半年全国城镇人口再减少700万人,其中职工450万人,下半年继续减少450万人。

   1962126日,中央要求将国家机关人员从265万人精减94万余人。527日,中央决定两年内再精减职工10651072万人,再减少城镇人口2000万人。196333日,国务院决定1963年全国减少职工160万人,减少城镇人口800万人。

   1963629日,新华社消息,按照统计,自1962年起,近10万知识青年下放插队。

    1963731日,新华社消息,从1961年开始到19636月共两年半时间,全国共减少职工1887万人,减少城镇人口约2450万人。截止到这个时间,中国大陆减少城镇人口工作结束。

    城镇减少的人口去哪里呢?答案是农村。这对于现代社会来说,这种人口流动是一种反方向迁移,而且带有行政命令的意味。实际上,当时的中国农村仍处于较落后的状态。但在严重缺粮的情况下,政府只能行政干预将减下来的城镇人口迁移到乡村。目的只有一个,避免大量城镇人口陷入粮食危机。

   当时迁移到农村的城市人口,有的回到自己原先的故乡(老家),有的被统一分配到指定的地方,工作只有一个,就是成为农民。成为农民后,就被分配到生产队中和普通农民一样下田劳动,他们的子女也就成为了新一代农民。

   这批人有怨言也有怨恨,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他们没有丝毫选择的权力,只能像浮萍一样在近于强迫的迁移大潮中随波逐流。许多年后,从上世纪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许多人重又流回城市,但也有一些人永远地留在了乡村。

   这一阶段的人口反方向迁移和1968年以后的上山下乡运动有着较大的不同。据有关资料,1962年有近10万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1955—1965年8月期间,全国有100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但那个时期还是以全家迁往农村为主。而1968年后的“上山下乡”运动,则主要是初高中学生,数量也达到了创纪录的千万人以上。

   时代进入到2005年后,中央政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城镇化。时至今日,中国城镇化率差不多达到60%左右。尽管如此,在广大的中国乡村仍然有数亿人口生活在其中。

   1960年代初期发生的城镇人口反方向迁移有天灾的成份,但也有人祸的因素;而进入新世纪后的大规模人口从农村流入城市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人口自愿向城市迁移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而当今倡导的乡村振兴也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是希望当年以行政命令的方式促使反方向人口迁移的行为不要再中国大地上再次发生。

 

肖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关注信息92期 1960年代初的城市人口外迁

浏览:1075 作者: 时间:2024-01-31 分类:最新视点关注信息文章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在西欧和北美,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人口快速膨胀,城市人口数量也超过乡村人口,基本上达到60%-70%以上的水平

编者按

在工业化进程中,农村人口不断流入城市,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正方向流动,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是,我国在工业化过程中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发生过次人口由城市向农村的反方向迁移。本文简述1960年代初以行政命令的方式“招来挥去”,使城市2450万人迁移农村的反方向迁移。

1953年国家全面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后,形成并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的治理模式这种二元结构的治理模式,“较少改善民生,较多提取积累”实现工业化的战略发挥了重大作用,也付出了昂贵的历史代价,遗留下了许多结构性矛盾,成为新时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2024013192 

 

 

1960年代初的城市人口外迁

肖江

 

   1960年代初的城市人口外迁发生的背景是由于大跃进、浮夸风造成农业普遍歉收、粮食严重短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被迫采取行政干预的手段以减少城镇人口。

   回溯历史,自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开始,随着“蒸汽时代”的到来,工业化时代到来了。紧接着“电气时代”也到来了。在欧洲和北美,随着“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的到来,城市化得到了快速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在西欧和北美,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人口快速膨胀,城市人口数量也超过乡村人口,基本上达到60%-70%以上的水平。由于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收入明显高于农村,促使农村人口不断流入城市。这种人口流动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正方向流动。城市人口在国家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高低也代表着国家的发达程度。

   中国在进入二十世纪后,由于社会的动荡和外敌的入侵,人口没有出现大幅度增长,甚至还一度处在下降的状态。从清朝末期到新中国成立前,四万万五千万基本上就是中国的人口数(即4.5亿)。

   新中国建立后,1953年进行了第一次人口普查。截止于1953630日,中国人口为6.019亿人(包括台湾人口);城镇人口为7725.7万人。

   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是1964630日,全国人口为7.2亿人,大陆人口(6.94亿人);其中全国城镇人口为9790.8万人。

   如果以全国人口普查为参考值,1964年中国大陆城镇人口仅占全部人口的七分之一,换算成百分比,只占14%。由此可见,当时的中国人口结构还属于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结构。

   但是,由于1950年代末期的“大跃进”、“人民公社”等失误,加之三年灾害、粮食歉收的影响,国民经济出现严重问题,粮食短缺问题日益严重。按照1960年底中国大陆城镇人口1.29亿人为基数,为了克服粮食困难,1961521日至6月11日,中央决定,从1961年起,三年内减少城镇人口2000万人以上。196181日,中央发文,提出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初步计划减少城镇人口1800万人,其中职工860万人。1962114日,中央要求,1962年上半年全国城镇人口再减少700万人,其中职工450万人,下半年继续减少450万人。

   1962126日,中央要求将国家机关人员从265万人精减94万余人。527日,中央决定两年内再精减职工10651072万人,再减少城镇人口2000万人。196333日,国务院决定1963年全国减少职工160万人,减少城镇人口800万人。

   1963629日,新华社消息,按照统计,自1962年起,近10万知识青年下放插队。

    1963731日,新华社消息,从1961年开始到19636月共两年半时间,全国共减少职工1887万人,减少城镇人口约2450万人。截止到这个时间,中国大陆减少城镇人口工作结束。

    城镇减少的人口去哪里呢?答案是农村。这对于现代社会来说,这种人口流动是一种反方向迁移,而且带有行政命令的意味。实际上,当时的中国农村仍处于较落后的状态。但在严重缺粮的情况下,政府只能行政干预将减下来的城镇人口迁移到乡村。目的只有一个,避免大量城镇人口陷入粮食危机。

   当时迁移到农村的城市人口,有的回到自己原先的故乡(老家),有的被统一分配到指定的地方,工作只有一个,就是成为农民。成为农民后,就被分配到生产队中和普通农民一样下田劳动,他们的子女也就成为了新一代农民。

   这批人有怨言也有怨恨,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他们没有丝毫选择的权力,只能像浮萍一样在近于强迫的迁移大潮中随波逐流。许多年后,从上世纪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许多人重又流回城市,但也有一些人永远地留在了乡村。

   这一阶段的人口反方向迁移和1968年以后的上山下乡运动有着较大的不同。据有关资料,1962年有近10万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1955—1965年8月期间,全国有100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但那个时期还是以全家迁往农村为主。而1968年后的“上山下乡”运动,则主要是初高中学生,数量也达到了创纪录的千万人以上。

   时代进入到2005年后,中央政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城镇化。时至今日,中国城镇化率差不多达到60%左右。尽管如此,在广大的中国乡村仍然有数亿人口生活在其中。

   1960年代初期发生的城镇人口反方向迁移有天灾的成份,但也有人祸的因素;而进入新世纪后的大规模人口从农村流入城市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人口自愿向城市迁移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而当今倡导的乡村振兴也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是希望当年以行政命令的方式促使反方向人口迁移的行为不要再中国大地上再次发生。

 

肖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