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信息99期 社会主义内涵的历史演进 ——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历史追问

联办财经研究院
官方微信公众号
关注我们
描述
描述
专家团
学术委员成员(按姓氏笔划为序)
万   峰
王   沅 
王东明
任克雷
邓   运
衣锡群 
赵喜子
杨凯生
陈小津
陈洪生
李新创
李君如
张克华
张燕生
张宇燕
谢渡扬
苏   宁
顾问成员(按姓氏笔划为序)
马晓力
于洪君
王秦丰
叶克冬
刘晓北
乔宗淮
张国宝
张红宇
宋晓梧
李毅中
李   勇
许宪春
张  茅
张思平
陈小工
陈清泰
陈喜庆
周坚卫
秦朝英
徐冠华
胡存智
徐庆华
周禹鹏
周和平
黄奇帆
曹保榆
梁维娜
葛东升
廖晓淇
浏览:562 作者: 来源: 时间:2024-03-26 分类:最新视点关注信息文章

编者按:

什么是社会主义?本文作者从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内涵的历史演进及其对应的社会形态做了梳理。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探索、实践中不断思考和深化认识。

本文略删版发表于《瞭望中国》2024年第01期,为便于理解作者的思想本义,现刊载其原文。

 

 99

社会主义内涵的历史演进

——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历史追问

 

1516年,莫尔的《乌托邦》描述了一个富足与平等的社会,富足与平等成为社会主义最初始的内涵。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不平等也不是社会主义。

19世纪三十年代,社会主义一词既作为一种社会形态,也作为一种社会运动开始在欧洲流行,无论封建贵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还是无产阶级,都声称要搞社会主义,但是由于他们的阶级立场不同,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也各不相同,使得社会主义这个词的内涵变得复杂多变,在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社会主义内涵就经历过8次明显的历史演进。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内涵的历史演进

 

在马克思的中学时代,社会主义一词刚刚出现,是一个代表富足和平等,没有明显阶级属性的褒义词;1843年开始,马克思发现,上层社会搞的社会主义纯粹就是欺骗,因为他们为的只是少数人的富足,社会主义在马克思的思想中,开始从褒义词逐步向贬义词变化。

1848年,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以下简称马恩)用了超过四分之一的篇幅全面批判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指上层社会的运动,包括反动的、保守的和空想的不同类型,社会主义的内涵从褒义词彻底变为贬义词。这是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社会主义内涵的第一次演进。工人阶级的运动则被马克思称作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是个贬义词而共产主义是个褒义词。

1850年,欧洲大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把自己的共产主义称作“革命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既包括上层社会的反革命、保守和空想的社会主义(贬义词),也包括工人阶级的革命社会主义(褒义词),社会主义从贬义词变为中性词,这是社会主义内涵的第二次演进。

1864年成立第一国际时,马克思为了把欧美不同派别的无产阶级团结为一个整体,而把社会主义当作革命社会主义的缺省用法,使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成为同义词。此后,在马恩的著作中,社会主义就是共产主义,两者不再有科学内涵上的区别,可以相互替换,这是社会主义内涵的第三次演进。

1875年,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同义,可以替换)可以分为按劳分配的第一阶段和按需分配的高级阶段。由于在马恩的思想中,私有制是与阶级、商品、货币、政党和国家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只要消灭了私有制,阶级、商品、货币、政党和国家也会自行消亡。因此无论是第一阶段还是高级阶段,都是不仅没有私有制,而且也是没有阶级、商品、货币、政党和国家的社会,我们可以简称“六无”社会,这是马恩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于社会主义内涵的基本认识。在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同义,可以替换)实现之前,有一个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同义,可以替换)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在政治上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在经济上,则依然存在资产阶级法权,与资本主义同处商品经济社会,遵循同样的经济规律。

可见,在马克思的思想中,过渡时期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根本区别不是经济制度不同,而是政治制度不同。

经历3次演进之后,马恩社会主义内涵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形态,不仅没有私有制,而且也是没有阶级、商品、货币、政党和国家的“六无”社会;二是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运动,其过程是分阶段的,按劳分配是第一阶段而按需分配是其高级阶段,两个阶段都是“六无”的阶段,在“六无”社会主义实现之前,还有一个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在政治上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二、列宁社会主义内涵的历史演进

 

十月革命前,列宁改变了马恩把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作为同义词的用法,他把共产主义用于专指马恩讲的共产主义高级阶段,而把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这是社会主义内涵的第四次演进。但是列宁指出:“工农之间还有阶级差别,既不是共产主义社会,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可见,列宁对社会主义内涵的改变,只是名字叫法上的进一步细化,在科学原理上,与马恩完全相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都是指没有私有制、而且没有阶级、商品、货币、政党和国家的“六无”社会。

十月革命后,列宁曾用政治暴力消灭了私有制,并意图消灭商品和货币,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但是他在实践中发现行不通,于是改行新经济政策,使苏联在经济上回到了马恩讲的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列宁明明知道当时的苏联还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他又为什么要把苏联称为社会主义国家呢?针对“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这个国名,列宁指出:“这个名称是表明苏维埃政权有决心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而绝不是表明现在的经济制度就是社会主义制度。”原来,在列宁的思想中,社会主义国家是指“有决心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国家”。这是社会主义内涵的第五次演进,这次演进给过渡时期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取了“社会主义国家”这个名称,只是表明其有决心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而没有改变社会主义社会是“六无”社会的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理。

从马恩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意义上讲,社会主义国家是一个不存在的概念。因为与整个人类社会相比,国家依然是一国之私,所以只要国家还没有消亡,社会主义社会就不可能实现,而一旦实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国家就已经消亡。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不可能在一个国家实现,指的是社会主义社会;列宁在一国建成了社会主义,指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国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处在人类社会两个完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

为此,列宁曾提出了一个社会主义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 +=总和=社会主义。”从公式中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区别就是社会主义是苏维埃政权,而发展经济的做法与资本主义国家应该是一样的。列宁的这一公式,形象地表达了社会主义内涵第五次演进。

 

三、斯大林毛泽东社会主义内涵的历史演进

 

列宁去世后,斯大林通过权谋掌握了至高无上的权力。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这是社会主义内涵的第六次演进。

与列宁社会主义内涵的历史演进不同,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内涵的改变,严重违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一是违背了马克思关于私有制、阶级、商品、货币、政党和国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原理,用行政暴力消灭了私有制,就以为建成了社会主义;二是违背了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国家是指有决心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国家,绝不是说社会主义国家现在的经济制度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原理,暴力推行公有制集体化,盲目实行计划经济。

斯大林于1936年用《宪法》宣布苏联一国建成了社会主义,把苏联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搞乱了,推行了与自身发展阶段不相适应的经济制度,虽然在短期内加快了资本原始积累,加快形成了社会化大生产的经济基础,但是由于违背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必然无法获得长久的经济发展。

1938年,斯大林亲自主持编写了《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以下简称《教程》),断章取义地诠释马恩列的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上把公有制、计划经济与按劳分配的斯大林模式固定下来,并以《教程》为载体,将这一模式向全世界共产党传播。

在本该优越于资本主义的上层建筑领域,苏联倒退到政治专制社会;在本该与资本主义处于相同发展阶段的经济基础领域,苏联超越到未来的产品经济社会。人为制造和扩大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斯大林模式必然失败和苏联最终垮台的理论根源。

毛主席把苏联当老师,通过《教程》认同了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认为私有制可以单独被消灭,而只要是消灭了私有制,即使依然存在阶级、商品、货币,政党和国家,也是马克思所指的社会主义社会。

1952年,毛主席发动社会主义改造,仅4年就消灭了私有制,宣布建成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一做法,同样在早期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但终因不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导致经济无法长久快速发展。

毛主席在理论上认同斯大林模式的同时,也在实践中发现和纠正了斯大林模式的很多弊端。他建立政治协商会议,明确社会主义建设十大关系,解决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问题,提出和平共处国际关系五项原则,从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和外交各个方面修正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的部分错误,为后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奠定了基础。但是在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最根本的理论问题上,毛主席始终没有走出斯大林模式的误区。

毛主席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建立新中国立下了不朽功勋,他所犯错误是受斯大林模式理论误导的错误,是历史局限的结果,因此毛主席永远不愧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历史演进

 

邓小平在实践中直面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根本弊端,像列宁一样,他果断实行改革开放,恢复了私有制经济成分,使国家回到政治上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由共产党一党领导,经济上允许私有制存在和发展,放弃计划经济,实行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上来。

由于在理论上一直认为,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私有制,就建成了社会主义;而改革开放却恢复了私有制,岂不是又回到了资本主义?所以改革开放在社会上一度引发了姓资与姓社的广泛争论,为统一思想,小平同志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用“中国特色”绕开了理论与实践无法自洽的矛盾。

1992年,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足。”社会主义内涵中不再明确否定私有制和按资分配,而且实行市场经济,这是社会主义内涵第七次演进。科学社会主义从此不再有世界性的统一内涵,社会主义的本质出现极大的伸缩性,以至于一些人认为现实中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某些方面更具小平所指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党的十八大以后,历史来到了新时代,习主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作了进一步深入的论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以下简称两大论断)。两大论断从提出到完善经历了整整八年的历程,圆满完成了社会主义内涵最后一次历史演进。

2013年习主席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很多特点和特征,但最本质的特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这是党的领袖第一次从政治角度,而不是从经济角度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2014年习主席在兰考县委民主生活会上指出:“一定要认清,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什么是中国特色?这就是中国特色。”这是迄今为止我党对“中国特色”这一重大理论问题最明确的阐述。

2016年习主席在庆祝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这是习主席首次对两大论断进行完整表述,标志着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认识进入一个新阶段。

2017年十九大报告中用“八个明确”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概括,其中第八个明确就是两大论断,这是其首次被写入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之中,作为党的基本理论被确认。

2018年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章第一条,作为国家根本法的内容被确认。

2021年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在“八个明确”的基础上,用“十个明确”对新时代思想的核心内容作了进一步概括,两大论断从“八个明确”中放在最后提升到“十个明确”中放在首位,彰显出两大论断的重大历史意义。

与第六次、第七次演进相比,第八次演进的理论跃升,是不再从经济上而是从政治上去根本区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从而在理论上回归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基本逻辑。由此可以揭示出社会主义国家是处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国家,其与资本主义国家处在生产力发展的同一历史阶段,必然适用同样的经济法则;在这一历史发展阶段,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在于政治制度不同,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由共产党一党领导,而资本主义国家则是多党轮政。社会主义制度最本质的优越性并不体现在经济制度上,而是体现在共产党一党领导的政治制度上,必将为我国下一步深化改革指明正确的方向。

 

结语:社会主义的四种内涵与形态

 

从社会主义内涵历史演进的分析中,可以梳理出四种社会主义内涵及其对应的社会形态。一是马恩提出的社会主义社会,指没有私有制、阶级、商品、货币、政党和国家的“六无”社会,是我们共产党人的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二是列宁提出的社会主义国家,指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同义)过渡的,在政治上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在经济上多种所有制共存,遵循价值规律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这种社会主义形态最成功的典范,与马克思所讲的社会主义社会处在完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具有完全不同的本质特征。三是斯大林提出的社会主义,消灭了私有制,却还存在阶级、商品、货币、政党和国家,由于违背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在经济制度上超越了自身的发展阶段,在政治上制度必然倒退到专制政治统治,因而是必然灭亡的空想社会主义。已经垮台的苏东社会主义和若不  改革必然垮台的朝鲜社会主义就是这种形态的社会主义;四是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在政治上实行多党竞争轮流执政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经济上坚持私有制、商品、货币等资产阶级法权,用市场经济规则调节社会生产和分配的国家,这些国家虽然也标榜追求富足与平等,有的还在宪法或者国名中自称为社会主义,但却否认“六无”社会主义的未来,这种形态的社会主义就是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

马恩的社会主义社会、列宁的社会主义国家、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以及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是四种内涵与形态完全不同的社会主义。

习主席提出的“两大论断”,为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内涵,把握不同形态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提供了理论指南;党的二十大提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为我们直面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彻底消除斯大林模式的错误影响,回归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逻辑提供了强大动力。只要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彻底搞清楚我们要搞 的社会主义是什么内涵的社会主义?处在什么样的历史发展阶段?具有什么样的本质特征?就一定能够更扎实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更科学把准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选准深化改革的最佳突破口,找准持之以恒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方法,彻底避免理论上的模糊造成实践上的折腾,造成改革停滞甚至倒退的局面。

 

(本文原载于《瞭望中国》2024年第01期  本文是作者原文

作者:钟澄 


关注信息99期 社会主义内涵的历史演进 ——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历史追问

浏览:564 作者: 时间:2024-03-26 分类:最新视点关注信息文章
19世纪三十年代,社会主义一词既作为一种社会形态,也作为一种社会运动开始在欧洲流行,无论封建贵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还是无产阶级,都声称要搞社会主义,但是由于他们的阶级立场不同,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也各不相同,使得社会主义这个词的内涵变得复杂多变,在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社会主义内涵就经历过8次明显的历史演进

编者按:

什么是社会主义?本文作者从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内涵的历史演进及其对应的社会形态做了梳理。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探索、实践中不断思考和深化认识。

本文略删版发表于《瞭望中国》2024年第01期,为便于理解作者的思想本义,现刊载其原文。

 

 99

社会主义内涵的历史演进

——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历史追问

 

1516年,莫尔的《乌托邦》描述了一个富足与平等的社会,富足与平等成为社会主义最初始的内涵。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不平等也不是社会主义。

19世纪三十年代,社会主义一词既作为一种社会形态,也作为一种社会运动开始在欧洲流行,无论封建贵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还是无产阶级,都声称要搞社会主义,但是由于他们的阶级立场不同,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也各不相同,使得社会主义这个词的内涵变得复杂多变,在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社会主义内涵就经历过8次明显的历史演进。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内涵的历史演进

 

在马克思的中学时代,社会主义一词刚刚出现,是一个代表富足和平等,没有明显阶级属性的褒义词;1843年开始,马克思发现,上层社会搞的社会主义纯粹就是欺骗,因为他们为的只是少数人的富足,社会主义在马克思的思想中,开始从褒义词逐步向贬义词变化。

1848年,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以下简称马恩)用了超过四分之一的篇幅全面批判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指上层社会的运动,包括反动的、保守的和空想的不同类型,社会主义的内涵从褒义词彻底变为贬义词。这是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社会主义内涵的第一次演进。工人阶级的运动则被马克思称作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是个贬义词而共产主义是个褒义词。

1850年,欧洲大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把自己的共产主义称作“革命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既包括上层社会的反革命、保守和空想的社会主义(贬义词),也包括工人阶级的革命社会主义(褒义词),社会主义从贬义词变为中性词,这是社会主义内涵的第二次演进。

1864年成立第一国际时,马克思为了把欧美不同派别的无产阶级团结为一个整体,而把社会主义当作革命社会主义的缺省用法,使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成为同义词。此后,在马恩的著作中,社会主义就是共产主义,两者不再有科学内涵上的区别,可以相互替换,这是社会主义内涵的第三次演进。

1875年,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同义,可以替换)可以分为按劳分配的第一阶段和按需分配的高级阶段。由于在马恩的思想中,私有制是与阶级、商品、货币、政党和国家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只要消灭了私有制,阶级、商品、货币、政党和国家也会自行消亡。因此无论是第一阶段还是高级阶段,都是不仅没有私有制,而且也是没有阶级、商品、货币、政党和国家的社会,我们可以简称“六无”社会,这是马恩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于社会主义内涵的基本认识。在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同义,可以替换)实现之前,有一个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同义,可以替换)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在政治上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在经济上,则依然存在资产阶级法权,与资本主义同处商品经济社会,遵循同样的经济规律。

可见,在马克思的思想中,过渡时期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根本区别不是经济制度不同,而是政治制度不同。

经历3次演进之后,马恩社会主义内涵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形态,不仅没有私有制,而且也是没有阶级、商品、货币、政党和国家的“六无”社会;二是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运动,其过程是分阶段的,按劳分配是第一阶段而按需分配是其高级阶段,两个阶段都是“六无”的阶段,在“六无”社会主义实现之前,还有一个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在政治上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二、列宁社会主义内涵的历史演进

 

十月革命前,列宁改变了马恩把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作为同义词的用法,他把共产主义用于专指马恩讲的共产主义高级阶段,而把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这是社会主义内涵的第四次演进。但是列宁指出:“工农之间还有阶级差别,既不是共产主义社会,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可见,列宁对社会主义内涵的改变,只是名字叫法上的进一步细化,在科学原理上,与马恩完全相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都是指没有私有制、而且没有阶级、商品、货币、政党和国家的“六无”社会。

十月革命后,列宁曾用政治暴力消灭了私有制,并意图消灭商品和货币,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但是他在实践中发现行不通,于是改行新经济政策,使苏联在经济上回到了马恩讲的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列宁明明知道当时的苏联还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他又为什么要把苏联称为社会主义国家呢?针对“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这个国名,列宁指出:“这个名称是表明苏维埃政权有决心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而绝不是表明现在的经济制度就是社会主义制度。”原来,在列宁的思想中,社会主义国家是指“有决心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国家”。这是社会主义内涵的第五次演进,这次演进给过渡时期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取了“社会主义国家”这个名称,只是表明其有决心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而没有改变社会主义社会是“六无”社会的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理。

从马恩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意义上讲,社会主义国家是一个不存在的概念。因为与整个人类社会相比,国家依然是一国之私,所以只要国家还没有消亡,社会主义社会就不可能实现,而一旦实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国家就已经消亡。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不可能在一个国家实现,指的是社会主义社会;列宁在一国建成了社会主义,指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国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处在人类社会两个完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

为此,列宁曾提出了一个社会主义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 +=总和=社会主义。”从公式中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区别就是社会主义是苏维埃政权,而发展经济的做法与资本主义国家应该是一样的。列宁的这一公式,形象地表达了社会主义内涵第五次演进。

 

三、斯大林毛泽东社会主义内涵的历史演进

 

列宁去世后,斯大林通过权谋掌握了至高无上的权力。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这是社会主义内涵的第六次演进。

与列宁社会主义内涵的历史演进不同,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内涵的改变,严重违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一是违背了马克思关于私有制、阶级、商品、货币、政党和国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原理,用行政暴力消灭了私有制,就以为建成了社会主义;二是违背了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国家是指有决心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国家,绝不是说社会主义国家现在的经济制度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原理,暴力推行公有制集体化,盲目实行计划经济。

斯大林于1936年用《宪法》宣布苏联一国建成了社会主义,把苏联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搞乱了,推行了与自身发展阶段不相适应的经济制度,虽然在短期内加快了资本原始积累,加快形成了社会化大生产的经济基础,但是由于违背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必然无法获得长久的经济发展。

1938年,斯大林亲自主持编写了《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以下简称《教程》),断章取义地诠释马恩列的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上把公有制、计划经济与按劳分配的斯大林模式固定下来,并以《教程》为载体,将这一模式向全世界共产党传播。

在本该优越于资本主义的上层建筑领域,苏联倒退到政治专制社会;在本该与资本主义处于相同发展阶段的经济基础领域,苏联超越到未来的产品经济社会。人为制造和扩大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斯大林模式必然失败和苏联最终垮台的理论根源。

毛主席把苏联当老师,通过《教程》认同了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认为私有制可以单独被消灭,而只要是消灭了私有制,即使依然存在阶级、商品、货币,政党和国家,也是马克思所指的社会主义社会。

1952年,毛主席发动社会主义改造,仅4年就消灭了私有制,宣布建成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一做法,同样在早期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但终因不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导致经济无法长久快速发展。

毛主席在理论上认同斯大林模式的同时,也在实践中发现和纠正了斯大林模式的很多弊端。他建立政治协商会议,明确社会主义建设十大关系,解决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问题,提出和平共处国际关系五项原则,从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和外交各个方面修正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的部分错误,为后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奠定了基础。但是在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最根本的理论问题上,毛主席始终没有走出斯大林模式的误区。

毛主席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建立新中国立下了不朽功勋,他所犯错误是受斯大林模式理论误导的错误,是历史局限的结果,因此毛主席永远不愧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历史演进

 

邓小平在实践中直面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根本弊端,像列宁一样,他果断实行改革开放,恢复了私有制经济成分,使国家回到政治上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由共产党一党领导,经济上允许私有制存在和发展,放弃计划经济,实行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上来。

由于在理论上一直认为,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私有制,就建成了社会主义;而改革开放却恢复了私有制,岂不是又回到了资本主义?所以改革开放在社会上一度引发了姓资与姓社的广泛争论,为统一思想,小平同志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用“中国特色”绕开了理论与实践无法自洽的矛盾。

1992年,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足。”社会主义内涵中不再明确否定私有制和按资分配,而且实行市场经济,这是社会主义内涵第七次演进。科学社会主义从此不再有世界性的统一内涵,社会主义的本质出现极大的伸缩性,以至于一些人认为现实中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某些方面更具小平所指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党的十八大以后,历史来到了新时代,习主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作了进一步深入的论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以下简称两大论断)。两大论断从提出到完善经历了整整八年的历程,圆满完成了社会主义内涵最后一次历史演进。

2013年习主席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很多特点和特征,但最本质的特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这是党的领袖第一次从政治角度,而不是从经济角度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2014年习主席在兰考县委民主生活会上指出:“一定要认清,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什么是中国特色?这就是中国特色。”这是迄今为止我党对“中国特色”这一重大理论问题最明确的阐述。

2016年习主席在庆祝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这是习主席首次对两大论断进行完整表述,标志着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认识进入一个新阶段。

2017年十九大报告中用“八个明确”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概括,其中第八个明确就是两大论断,这是其首次被写入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之中,作为党的基本理论被确认。

2018年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章第一条,作为国家根本法的内容被确认。

2021年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在“八个明确”的基础上,用“十个明确”对新时代思想的核心内容作了进一步概括,两大论断从“八个明确”中放在最后提升到“十个明确”中放在首位,彰显出两大论断的重大历史意义。

与第六次、第七次演进相比,第八次演进的理论跃升,是不再从经济上而是从政治上去根本区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从而在理论上回归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基本逻辑。由此可以揭示出社会主义国家是处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国家,其与资本主义国家处在生产力发展的同一历史阶段,必然适用同样的经济法则;在这一历史发展阶段,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在于政治制度不同,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由共产党一党领导,而资本主义国家则是多党轮政。社会主义制度最本质的优越性并不体现在经济制度上,而是体现在共产党一党领导的政治制度上,必将为我国下一步深化改革指明正确的方向。

 

结语:社会主义的四种内涵与形态

 

从社会主义内涵历史演进的分析中,可以梳理出四种社会主义内涵及其对应的社会形态。一是马恩提出的社会主义社会,指没有私有制、阶级、商品、货币、政党和国家的“六无”社会,是我们共产党人的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二是列宁提出的社会主义国家,指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同义)过渡的,在政治上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在经济上多种所有制共存,遵循价值规律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这种社会主义形态最成功的典范,与马克思所讲的社会主义社会处在完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具有完全不同的本质特征。三是斯大林提出的社会主义,消灭了私有制,却还存在阶级、商品、货币、政党和国家,由于违背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在经济制度上超越了自身的发展阶段,在政治上制度必然倒退到专制政治统治,因而是必然灭亡的空想社会主义。已经垮台的苏东社会主义和若不  改革必然垮台的朝鲜社会主义就是这种形态的社会主义;四是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在政治上实行多党竞争轮流执政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经济上坚持私有制、商品、货币等资产阶级法权,用市场经济规则调节社会生产和分配的国家,这些国家虽然也标榜追求富足与平等,有的还在宪法或者国名中自称为社会主义,但却否认“六无”社会主义的未来,这种形态的社会主义就是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

马恩的社会主义社会、列宁的社会主义国家、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以及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是四种内涵与形态完全不同的社会主义。

习主席提出的“两大论断”,为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内涵,把握不同形态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提供了理论指南;党的二十大提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为我们直面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彻底消除斯大林模式的错误影响,回归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逻辑提供了强大动力。只要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彻底搞清楚我们要搞 的社会主义是什么内涵的社会主义?处在什么样的历史发展阶段?具有什么样的本质特征?就一定能够更扎实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更科学把准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选准深化改革的最佳突破口,找准持之以恒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方法,彻底避免理论上的模糊造成实践上的折腾,造成改革停滞甚至倒退的局面。

 

(本文原载于《瞭望中国》2024年第01期  本文是作者原文

作者:钟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