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改变目前我国企业研发创新负激励机制的现状,使得社会、企业有推动、实施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不断提升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优化我国科技创新战略的社会环境,需要相关的机制调整和政策配合。我们建议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调整:宏观层面——按照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修订我国目前GDP的核算方法,将研发投入的因素考虑进去;微观层面——对现行的财务制度和税收政策进行调整,用经济利益引导企业行为,提升企业研发投入动力。本报告主要论述宏观层面所需做的调整,微观层面的调整将在下两期特报中详述。
一、我国即将实施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标准将成为对研发投入正激励机制的重要制度之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1952年至1984年,这一时期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我国国民经济核算采用的是产生于苏联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第二阶段是1985年至1992年,这一时期是我国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时期。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实行了从MPS体系向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国民账户体系(SNA)》 转变的混合型体系。第三阶段是1993年至今,这一时期我国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采用了SNA体系,国内生产总值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实行这一体系的标志性文件是《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它是依据1993年SNA制定的。
目前最新的SNA体系,是联合国、欧盟委员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共同制定的2008年SNA,联合国统计委员会第四十届会议通过了这个新的国际标准,并鼓励所有国家尽快实施这一标准,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始实施或制订了实施这一新的国际标准的计划。例如,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都已经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实施了2008年SNA,日本制订了实施2008年SNA的计划。欧盟统计局以2008年SNA为标准,修订了本地区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欧洲国家和地区账户体系(2010)》,以推进欧洲国家和地区实施2008年SNA。我国国家统计局正在对2008年SNA的基本概念、基本分类、基本指标和基本计算方法的修订进行系统的梳理,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进行系统的修订。计划于2014年底完成修订工作,制订出国民经济核算新的国家标准。
二、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主要修订内容
对我国现行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进行系统的修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引入知识产权产品概念,将研发支出作为投资计入GDP
(二)引入经济所有权概念,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收入计入农民财产收入
(三)引入雇员股票期权概念,将其计入劳动者报酬
(四)引入实物社会转移概念,开展实际最终消费核算
(五)引入调整后已生索赔概念,修订非寿险服务产出计算方法
(六)引入市场租金法,修订城镇居民自有住房服务价值
这六项修正内容中,对于我们建立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产生影响的主要是第一项引入知识产权产品概念将研发支出计入GDP,以及第三项引入雇员股票期权概念,将其计入劳动者报酬。
三、将研发支出作为投资计入GDP对于建立研发投入正激励机制的影响
(一)新核算方法内容、核算原则
在我国目前实行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中,研发支出是作为中间投入并不计入GDP中,2008年SNA引入了知识产权产品概念,把知识产权产品作为固定资产的组成部分,把关于这种产品的支出作为固定资本形成计入GDP。但是在新的核算体系中,将研发支出作为固定资本形成处理并不意味着将所有的研发支出都作为固定资本形成处理,2008年SNA给出的基本原则是,将给其所有者带来经济利益的研发支出作为固定资本形成处理,将不给其所有者带来经济利益的研发支出仍然作为中间投入处理。
(二)新核算方式对GDP规模、结构的影响
1、将研发投入作为投资计入GDP,将导致GDP规模增加
把研发支出从中间投入调整为固定资本形成会对GDP总量产生一定的影响。从生产角度看,有研发支出的行业中间投入减小,增加值增加,从而导致生产法和收入法GDP增加;从需求角度看,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增加,从而导致支出法GDP增加。
2013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简称R&D)的经费支出11906亿元,占GDP的2.09%。这意味着,按照新的核算方法,我国的GDP名义总量将增加1万多亿元。
2、将研发投入作为投资计入GDP,将导致GDP结构改变
把研发支出从中间投入调整为固定资本形成对GDP结构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从生产角度看,各行业研发支出占增加值的比例不同,从而导致GDP的行业结构发生变化;从需求角度看,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增加,从而导致GDP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即消费率、投资率和净出口率发生变化,投资率会有所上升,消费率和净出口率会有所下降。
另外,将研发作为固定资产之后,还要计算相应的固定资产折旧。对于市场生产者来说,相应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不会引起增加值总量的变化,但固定资产折旧会增加一块,营业盈余会相应地减少一块,所以收入法增加值的结构会发生变化;对于非市场生产者来说,固定资产折旧的增加会直接影响增加值总量和收入法增加值结构。因此,将研发作为固定资产之后,相应的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也会导致GDP总量以及GDP结构发生一些变化。
3、将研发投入作为投资计入GDP后,各国GDP变动情况
2008年SNA明确把研发支出作为固定资本形成处理之后,统计工作比较先进、数据基础比较完善的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实施或者计划实施新的国际标准。例如,澳大利亚从2009年开始将研发支出作为固定资本形成处理,结果使澳大利亚2008年GDP增加了约1.45%。加拿大2012年公布了将研发支出作为固定资本形成处理的结果,其2007-2011年GDP年均增加了约1.3%。美国于2013年公布了它对GDP历史数据的第十四次修订结果,其中比较重大的方法修订就是将研发支出作为固定资本形成处理,这一修订使美国2012年GDP增加了3697亿美元,相当于其调整前GDP的2.5%。欧盟统计局要求欧盟国家从2014年开始将研发支出作为固定资本形成处理。日本计划从2016年开始将研发支出作为固定资本形成处理。
表1:世界各国研发投入强度
2012年各国国内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总投入(GERD)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 | ||||||
国家 | 韩国 | 以色列 | 芬兰 | 瑞典 | 日本 | 丹麦 |
GERD/GDP(%) | 4.36 | 3.93 | 3.55 | 3.41 | 3.35 | 2.98 |
国家 | 德国 | 美国 | 法国 | 中国 | 英国 | 加拿大 |
GERD/GDP(%) | 2.98 | 2.79 | 2.29 | 1.98 | 1.73 | 1.69 |
(三)新的核算方法对我国建立研发投入正激励机制的影响
将研发投入计入固定资本形成以后,研发支出将进入投资项下,与修订前的研发作为费用的概念不同,研发支出也将和其他固定资产投资、存货投资一样具备投资的属性,而投资作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对于经济有巨大的驱动力,继而研发支出也将对经济产生巨大的推动力,而且研发支出带动的主要是“绿色、环保、低碳的经济”,和其他的投资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这也意味着,将研发支出计入GDP之后,同样规模的高新技术项目就和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等工业项目在拉动当地经济发展上具有同等的GDP贡献力,并且后者对土地、水等自然资源的消耗少,对环境的污染破坏力小,同时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能够很好地解决目前我国就业市场中的结构性失衡问题。
在这样的比较优势下,地方政府的投资偏好就会发生变化,投资选择将不仅仅固定在常规的短平快的投资项目,投资周期长、风险大、见效慢的高新技术项目将会受到亲睐,地方政府投资偏好的转变,将大大提升区域性的科技创新投入规模,助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节奏。
其次,国民核算体系修订后,以往年份中研发投入较多的省、地、市的GDP规模增幅会相对较大,而投入较少的增幅则较小,这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引发地方GDP总量和排名的微调,对地方政府鼓励当地研发投入会产生激励效应。
四、将雇员股票期权计入劳动者报酬对于建立研发投入正激励机制的影响
(一)修订内容简介
雇员股票期权指的是公司授予其部分员工在未来一个约定的日期或一段时间内,按照预先确定的价格和条件购买一定数量的公司股票的权利。被授权的员工大多是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以及核心技术人员等,也有全员持有股票期权的公司,他们一般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才可以被授权,这些条件往往同公司业绩及个人业绩挂钩。如果被授权者经营管理有方,公司业绩优良,他们就可以在约定的时间,以原约定的较低的价格购买一定数量的股票。近年来,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企业将雇员股票期权作为激励员工的重要方式。因此2008年SNA引入了雇员股票期权概念,建议对雇员股票期权价值进行估值,将其计入劳动者报酬。
我国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将雇员股票期权作为激励员工的一种方式。2006年《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实施以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制度得到了快速发展。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统计,截至2013年4月30日,共有464家上市公司提交了股权激励计划,约占上市公司总数的18.6%。其中308家上市公司的357个股权激励计划处于实施阶段。从股权激励的方式看,大部分的股权激励计划采取授予期权的方式。
(二)新核算办法对于建立研发投入正激励机制的影响
将股票期权计入劳动者报酬,在收入法的GDP统计中,将增加劳动者工资收入这部分,导致GDP统计规模增加。目前,在我国的高新技术区及一些高新技术企业,股票期权的使用更具有广泛性,这样的统计方式的改变,将原本不纳入GDP范畴的股票期权价值进行统计量化,给予股票期权的企业的GDP贡献能力将会增加期权部分的价值,从而更客观公正地反映高新技术企业的GDP创造能力。这样使得高新技术企业对于地方GDP的贡献力进一步提升,从而更加激励地方政府给予高新技术企业更多的亲睐和扶持。
其次,在会计操作中,将股票期权计入劳动者报酬会导致企业人员费用的增加,企业税前抵扣项增加,从而间接减少企业的所得税。这也使得给予股票期权的企业的税负有所减轻,企业的盈利能力进一步增强,能有更多的资金用于科研投入。
尽管这样的统计方式的改变,受益的是所有给予股票期权的企业,而不仅仅是高新技术企业和一些研发投入项目。但是,由于高新技术企业实施股票期权政策的比例较高,所以可以认为这样的核算方式的改变,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受益度将远高于其他企业。
要改变目前我国企业研发创新负激励机制的现状,使得社会、企业有推动、实施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不断提升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优化我国科技创新战略的社会环境,需要相关的机制调整和政策配合。我们建议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调整:宏观层面——按照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修订我国目前GDP的核算方法,将研发投入的因素考虑进去;微观层面——对现行的财务制度和税收政策进行调整,用经济利益引导企业行为,提升企业研发投入动力。本报告主要论述宏观层面所需做的调整,微观层面的调整将在下两期特报中详述。
一、我国即将实施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标准将成为对研发投入正激励机制的重要制度之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1952年至1984年,这一时期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我国国民经济核算采用的是产生于苏联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第二阶段是1985年至1992年,这一时期是我国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时期。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实行了从MPS体系向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国民账户体系(SNA)》 转变的混合型体系。第三阶段是1993年至今,这一时期我国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采用了SNA体系,国内生产总值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实行这一体系的标志性文件是《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它是依据1993年SNA制定的。
目前最新的SNA体系,是联合国、欧盟委员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共同制定的2008年SNA,联合国统计委员会第四十届会议通过了这个新的国际标准,并鼓励所有国家尽快实施这一标准,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始实施或制订了实施这一新的国际标准的计划。例如,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都已经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实施了2008年SNA,日本制订了实施2008年SNA的计划。欧盟统计局以2008年SNA为标准,修订了本地区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欧洲国家和地区账户体系(2010)》,以推进欧洲国家和地区实施2008年SNA。我国国家统计局正在对2008年SNA的基本概念、基本分类、基本指标和基本计算方法的修订进行系统的梳理,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进行系统的修订。计划于2014年底完成修订工作,制订出国民经济核算新的国家标准。
二、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主要修订内容
对我国现行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进行系统的修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引入知识产权产品概念,将研发支出作为投资计入GDP
(二)引入经济所有权概念,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收入计入农民财产收入
(三)引入雇员股票期权概念,将其计入劳动者报酬
(四)引入实物社会转移概念,开展实际最终消费核算
(五)引入调整后已生索赔概念,修订非寿险服务产出计算方法
(六)引入市场租金法,修订城镇居民自有住房服务价值
这六项修正内容中,对于我们建立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产生影响的主要是第一项引入知识产权产品概念将研发支出计入GDP,以及第三项引入雇员股票期权概念,将其计入劳动者报酬。
三、将研发支出作为投资计入GDP对于建立研发投入正激励机制的影响
(一)新核算方法内容、核算原则
在我国目前实行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中,研发支出是作为中间投入并不计入GDP中,2008年SNA引入了知识产权产品概念,把知识产权产品作为固定资产的组成部分,把关于这种产品的支出作为固定资本形成计入GDP。但是在新的核算体系中,将研发支出作为固定资本形成处理并不意味着将所有的研发支出都作为固定资本形成处理,2008年SNA给出的基本原则是,将给其所有者带来经济利益的研发支出作为固定资本形成处理,将不给其所有者带来经济利益的研发支出仍然作为中间投入处理。
(二)新核算方式对GDP规模、结构的影响
1、将研发投入作为投资计入GDP,将导致GDP规模增加
把研发支出从中间投入调整为固定资本形成会对GDP总量产生一定的影响。从生产角度看,有研发支出的行业中间投入减小,增加值增加,从而导致生产法和收入法GDP增加;从需求角度看,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增加,从而导致支出法GDP增加。
2013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简称R&D)的经费支出11906亿元,占GDP的2.09%。这意味着,按照新的核算方法,我国的GDP名义总量将增加1万多亿元。
2、将研发投入作为投资计入GDP,将导致GDP结构改变
把研发支出从中间投入调整为固定资本形成对GDP结构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从生产角度看,各行业研发支出占增加值的比例不同,从而导致GDP的行业结构发生变化;从需求角度看,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增加,从而导致GDP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即消费率、投资率和净出口率发生变化,投资率会有所上升,消费率和净出口率会有所下降。
另外,将研发作为固定资产之后,还要计算相应的固定资产折旧。对于市场生产者来说,相应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不会引起增加值总量的变化,但固定资产折旧会增加一块,营业盈余会相应地减少一块,所以收入法增加值的结构会发生变化;对于非市场生产者来说,固定资产折旧的增加会直接影响增加值总量和收入法增加值结构。因此,将研发作为固定资产之后,相应的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也会导致GDP总量以及GDP结构发生一些变化。
3、将研发投入作为投资计入GDP后,各国GDP变动情况
2008年SNA明确把研发支出作为固定资本形成处理之后,统计工作比较先进、数据基础比较完善的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实施或者计划实施新的国际标准。例如,澳大利亚从2009年开始将研发支出作为固定资本形成处理,结果使澳大利亚2008年GDP增加了约1.45%。加拿大2012年公布了将研发支出作为固定资本形成处理的结果,其2007-2011年GDP年均增加了约1.3%。美国于2013年公布了它对GDP历史数据的第十四次修订结果,其中比较重大的方法修订就是将研发支出作为固定资本形成处理,这一修订使美国2012年GDP增加了3697亿美元,相当于其调整前GDP的2.5%。欧盟统计局要求欧盟国家从2014年开始将研发支出作为固定资本形成处理。日本计划从2016年开始将研发支出作为固定资本形成处理。
表1:世界各国研发投入强度
2012年各国国内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总投入(GERD)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 | ||||||
国家 | 韩国 | 以色列 | 芬兰 | 瑞典 | 日本 | 丹麦 |
GERD/GDP(%) | 4.36 | 3.93 | 3.55 | 3.41 | 3.35 | 2.98 |
国家 | 德国 | 美国 | 法国 | 中国 | 英国 | 加拿大 |
GERD/GDP(%) | 2.98 | 2.79 | 2.29 | 1.98 | 1.73 | 1.69 |
(三)新的核算方法对我国建立研发投入正激励机制的影响
将研发投入计入固定资本形成以后,研发支出将进入投资项下,与修订前的研发作为费用的概念不同,研发支出也将和其他固定资产投资、存货投资一样具备投资的属性,而投资作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对于经济有巨大的驱动力,继而研发支出也将对经济产生巨大的推动力,而且研发支出带动的主要是“绿色、环保、低碳的经济”,和其他的投资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这也意味着,将研发支出计入GDP之后,同样规模的高新技术项目就和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等工业项目在拉动当地经济发展上具有同等的GDP贡献力,并且后者对土地、水等自然资源的消耗少,对环境的污染破坏力小,同时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能够很好地解决目前我国就业市场中的结构性失衡问题。
在这样的比较优势下,地方政府的投资偏好就会发生变化,投资选择将不仅仅固定在常规的短平快的投资项目,投资周期长、风险大、见效慢的高新技术项目将会受到亲睐,地方政府投资偏好的转变,将大大提升区域性的科技创新投入规模,助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节奏。
其次,国民核算体系修订后,以往年份中研发投入较多的省、地、市的GDP规模增幅会相对较大,而投入较少的增幅则较小,这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引发地方GDP总量和排名的微调,对地方政府鼓励当地研发投入会产生激励效应。
四、将雇员股票期权计入劳动者报酬对于建立研发投入正激励机制的影响
(一)修订内容简介
雇员股票期权指的是公司授予其部分员工在未来一个约定的日期或一段时间内,按照预先确定的价格和条件购买一定数量的公司股票的权利。被授权的员工大多是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以及核心技术人员等,也有全员持有股票期权的公司,他们一般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才可以被授权,这些条件往往同公司业绩及个人业绩挂钩。如果被授权者经营管理有方,公司业绩优良,他们就可以在约定的时间,以原约定的较低的价格购买一定数量的股票。近年来,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企业将雇员股票期权作为激励员工的重要方式。因此2008年SNA引入了雇员股票期权概念,建议对雇员股票期权价值进行估值,将其计入劳动者报酬。
我国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将雇员股票期权作为激励员工的一种方式。2006年《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实施以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制度得到了快速发展。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统计,截至2013年4月30日,共有464家上市公司提交了股权激励计划,约占上市公司总数的18.6%。其中308家上市公司的357个股权激励计划处于实施阶段。从股权激励的方式看,大部分的股权激励计划采取授予期权的方式。
(二)新核算办法对于建立研发投入正激励机制的影响
将股票期权计入劳动者报酬,在收入法的GDP统计中,将增加劳动者工资收入这部分,导致GDP统计规模增加。目前,在我国的高新技术区及一些高新技术企业,股票期权的使用更具有广泛性,这样的统计方式的改变,将原本不纳入GDP范畴的股票期权价值进行统计量化,给予股票期权的企业的GDP贡献能力将会增加期权部分的价值,从而更客观公正地反映高新技术企业的GDP创造能力。这样使得高新技术企业对于地方GDP的贡献力进一步提升,从而更加激励地方政府给予高新技术企业更多的亲睐和扶持。
其次,在会计操作中,将股票期权计入劳动者报酬会导致企业人员费用的增加,企业税前抵扣项增加,从而间接减少企业的所得税。这也使得给予股票期权的企业的税负有所减轻,企业的盈利能力进一步增强,能有更多的资金用于科研投入。
尽管这样的统计方式的改变,受益的是所有给予股票期权的企业,而不仅仅是高新技术企业和一些研发投入项目。但是,由于高新技术企业实施股票期权政策的比例较高,所以可以认为这样的核算方式的改变,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受益度将远高于其他企业。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联办财经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68061号-1 联办财经院SEEC Research Institute